出品 | 創業最前線
作者 | 魏帥
編輯 | 王亞靜
美編 | 邢靜
審核 | 頌文
6月27日,四維智聯(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維智聯)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計劃在主板掛牌上市,中信證券擔任獨家保薦人。
作為四維圖新分拆而來的智能座艙供應商,四維智聯頭頂“艙泊一體技術全國第二”、“覆蓋Top10車廠”的光環,至今仍深陷虧損泥潭。
招股書顯示,近三年,四維智聯累計虧損8.47億元,營收從2022年的5.39億元萎縮至2024年的4.79億元。
更嚴峻的是業務獨立性危機,控股股東四維圖新(表決權45.32%)身兼第一大客戶(2024年貢獻47.8%收入)與核心供應商(采購占比24.2%)多重角色,形成“自買自賣”閉環。
而母公司四維圖新卻連續三年累虧27.45億元,直接違反證監會《分拆規則》的盈利要求,直至四維智聯遞表三天后,四維圖新才如實公告其擁有四維智聯的實控表決權,信披矛盾暴露分拆合規硬傷。
從行業發展來看,盡管四維智聯覆蓋20%本土車企,但其主要覆蓋的定點車型為售價低于15萬元的經濟型車型,營收規模受限的同時,更壓低了毛利率水平。
數據顯示,中國智能座艙市場將以17.9%年復合增速沖向2029年的3130億元,但當前行業已陷入紅海廝殺。即便是頭部企業博泰車聯網,2024年的虧損也擴大至超5億元,折射全行業面臨的“高投入、低定價權”困境。
(圖 / 四維智聯官網)
更關鍵的是,在騰訊、滴滴、蔚來資本等頭部大廠與明星資本接連押注背后,滴滴注資帶來的5.86億元商譽,以及百度9000萬元侵權訴訟未決等現實問題,更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步步緊逼著四維智聯。
資本市場的耐心正被持續消耗。公司的經營現金流連續三年為負、凈現金僅8988萬元卻背負2.44億元金融負債,估值40.7億元不足同行博泰車聯網的三分之一。
背靠滴滴、騰訊、聯發科的豪華陣容,能否助力四維智聯從“輸血依賴者”蛻變為“規則制定者”?
1、營收下滑虧損擴大,高研發難掩毛利困境
2018年4月,四維智聯從北京四維圖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維圖新)的智能網聯業務中分拆出來,正式邁向了獨立運營的道路。
獨立運營后,四維智聯一度進入發展的快車道,母公司四維圖新所持有的高精地圖資質和自動駕駛算法的專利,成為四維智聯獲得訂單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據招股書信息,四維智聯產品主要為依托自研全棧軟件平臺提供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包括智能座艙軟件、軟硬件一體化產品以及端到云解決方案。
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20日,四維智聯已累計交付超過1590萬套座艙軟件方案、交付超155萬套軟硬一體化方案,合計覆蓋約250家整車廠中的20%,目前市場銷量TOP10的整車廠都是其客戶。
盡管行業位次高歌猛進,但從財務數據來看,四維智聯仍擺脫不了虧損的泥潭。
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間(以下簡稱:報告期),公司營收分別為5.39億元、4.77億元和4.79億元;凈虧損則逐年上升,分別為2.04億元、2.65億元和3.78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超8億元。
毛利率方面,即使身處高毛利的軟件方案賽道,四維智聯的毛利率也并不算高。
報告期內,公司毛利率水平維持在30%左右,分別為30.2%、29.4%、29.2%,隱隱顯露出下滑的態勢。
具體至細分業務來看,軟硬件一體業務的萎縮,是毛利率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2024年,其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收入驟降24.9%,系因車規級芯片采購成本持續攀升。
據悉,四維智聯擁有軟件技術的全棧能力,但硬件能力較弱,對供應鏈高度依賴,其中域控模組、通信模組、WIFI模組等模塊的生產長期依賴外包。
報告期內,其采購成本分別為2.579億元、2.563億元和1.823億元。四維智聯在招股書中也表示,原材料及零部件采購的成本波動已影響并將持續影響盈利能力。
更重要的是,四維智聯主要覆蓋的15萬元以下車型市場,價格敏感度極高。有業內人士向「創業最前線」透露,車企為爭奪市場份額掀起價格戰,上游供應商首當其沖承受壓價壓力。“若是價格戰進一步延續,四維智聯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蠶食,未來或將陷入‘越賣越虧’的境地。”
而從主營業務收入占比的變化中,也能夠感受到四維智聯的毛利壓力。報告期內,毛利率更高的智能座艙軟件解決方案的占比有著明顯的提升,從30.3%提升至50.8%;硬件成本更高的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占比則從69.4%降至49.1%。
但是,在智能座艙軟件解決方案占比提升的同時,四維智聯也需要付出更多的研發投入。
2024年,公司研發支出暴增至2.10億元,占營收比重高達43.8%,三年累計研發投入超4.2億元。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對此,四維智聯在招股書中表示,智能座艙開發需“多元化研發團隊、昂貴設備及海量算力”,導致“重大虧損不可避免”——技術理想與商業現實的鴻溝,在此刻顯得尤為刺眼。
2、控股股東兼任大客戶,業務獨立性遭質疑
事實上,四維智聯能夠在獨立后快速站穩腳跟,背后少不了四維圖新的背書。
曾經的金字招牌與深度捆綁,如今也成為了四維智聯IPO路上尖銳的合規荊棘。根據招股書信息,四維圖新以合計45.32%的表決權成為控股股東。
在掌握著四維智聯決策命脈的同時,四維圖新同時也是其第一大客戶和核心供應商——扮演著多重身份。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四維智聯來自五大客戶的收入合共分別約為4.63億元、4.59億元及4.42億元,分別占收入總額的85.9%、96.2%及92.2%。
其中,來自最大客戶四維圖新北京的營收分別是3.37億元、2.22億元及2.29億元,分別占四維智聯總營收的62.6%、46.5%及47.8%。
不僅如此,在報告期內,四維圖新北京還是公司前五大供應商,這種“自產自銷”的閉環交易模式,無疑讓其業務獨立性染上疑云。
“四維智聯向四維圖新銷售智能座艙解決方案的同時,反向采購其硬件產品及開發服務,雙向交易的定價機制是否遵循市場原則、是否存在利潤調節空間,這些都需要兩家公司作出進一步說明,以證實合規與公允性。”有業內人士向「創業最前線」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四維智聯在招股書中表示,未來可能進一步依賴單一客戶,這一言論顯然沒有將四維圖新排除在外。
這種千絲萬縷的關系背后,最大的硬傷之一便是分拆上市的合規性。根據證監會《上市公司分拆規則(試行)》,母公司需滿足“連續三年盈利且累計凈利潤超6億元”的核心門檻。
但根據四維圖新財報,其2022年-2024年歸母凈利潤累計虧損達27.45億元。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耐人尋味的是,四維圖新在2024年年報中明確將四維智聯列為“參股公司”,僅承認持有30.26%股權(含3.24%無表決權股份)。
時隔一年,在四維智聯的招股書及四維圖新2025年6月30日的公告中,卻承認了四維圖新控制四維智聯45.32%表決權的事實。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這種“控股權認定矛盾”的“障眼法”,背后暴露出規避分拆審查程序的意圖,或隱藏“參股公司獨立上市”的監管套利操作問題。
除此之外,公司另一家核心股東滴滴也為四維智聯進行技術輸出。
據悉,滴滴智慧交通通過資產置換股權的方式,將其智能座艙業務剝離并注入四維智聯,以換取后者16.46%的股權。同時,滴滴還將其智能座艙團隊約300名研發人員轉入四維智聯,實現二者的深度技術整合。
3、智能座艙陷入紅海廝殺,亟待破局
在智能座艙的激戰江湖中,整個產業鏈都處在主機廠的“陰霾”之下:長周轉賬期、定制化服務等,都考驗著產業鏈上企業的生存能力。
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全球與中國智能座艙市場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顯示,2024年全球乘用車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市場規模達到3668億元,同比增長16.3%。其中,中國乘用車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在2024年達到1290億元,同比增長22.27%。
但是相對應的,玩家越來越多,市場也越來越卷。老牌硬件商德賽西威憑90萬套年裝機量穩坐鐵王座,高通以77%芯片市占率扼住生態咽喉,科技企業華為、億咖通等企業更是以更強大的系統能力和芯片能力,成為更多主機廠的選擇。
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對「創業最前線」表示,主機廠對于智能座艙的選擇只會更挑剔,也需要更強的定制化能力,這對供應商的挑戰更大,也需要更強大的技術支持能力,華為旗下鴻蒙智能座艙的成功便是印證。
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主機廠要求越來越高,但四維智聯的競爭力并不算強。招股書數據顯示,2024年四維智聯在中國智能座艙解決方案一級公司中排名第十,市場份額0.1%,前三名的市場份額依次是5.7%、4.5%、1.4%。
此時此刻,四維智聯若想要從紅海中殺出血路,破局已刻不容緩。
按照四維智聯的規劃,上市后計劃將募集資金用于建立產能、技術研發和拓展解決方案組合、用作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其中,前兩項也對應著如今四維智聯面臨的硬件成本高、客戶依賴等癥結。
只不過,并不具備競爭力的市場份額與關聯交易占比,未來將是四維智聯發展的絆腳石。在“價格戰”愈演愈烈的當下,如何減輕大股東依賴癥,實現客戶的多元化,是四維智聯解局的關鍵。
*注:文中題圖及其它未署名配圖均來自四維智聯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