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字“爨體”書寫“消失”的文明
□ 陳銀健
戰友立耘微信發來一個“爨”字,并附言:“正在參觀毛廣淞‘爨體’字書法展,據說中國90%的人都不認識這個字,你是在90%內還是10%內呢?”我回復:“這個字讀‘cuàn’!”戰友發來驚訝的表情并豎起三個大拇指。其實,如果不是因為上世紀80年代初在中條山下的夏縣求學多年,我也不一定認識“爨”字和了解背后的故事。
毛廣淞應邀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題字“中國立場 世界眼光 人類胸懷”
山西省夏縣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因中國奴隸制社會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夏縣有個爨村,位于夏縣城北兩公里處。關于爨村村名的由來,一是“炊爨說”。相傳是漢初名將韓信攻打安邑(夏縣,古稱安邑)獲勝后火頭軍扎營之地;二是“姓氏說”。爨作為姓氏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據《戰國策·魏策》記載,魏惠王九年(前361年),公叔痤為魏將,與韓、趙戰于澮北,擒獲韓國大將樂祚。魏王大悅,要以百萬良田賞賜公叔痤。公叔辭謝說:這是大將巴寧、爨襄的功勞。這位爨襄,他的封地就在今天山西省夏縣附近,因此,他成為古籍中有記載的“爨姓第一人”。“四海同爨,全球一家”。后來,其部分后裔南遷云南,逐漸融入當地白族、彝族先民群體,進而形成“爨人”部族。
“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用火燒”的“爨”字是什么意思?“爨”字的古字形可謂是一幅“燒火做飯圖”,“爨”上面是兩只手,中間是灶門,下面表示用雙手將木柴推進灶口里,表示燒火煮飯的動作。“爨”的本義就是燒火煮飯,凡是跟燒火煮飯即炊事有關的都可以叫做爨。“爨鑊(huò)”:煮飯的大鍋,“爨杖”:燒火用的撥火棍,“爨室”指的就是“廚房”。《說文解字》許慎言:“爨,齊謂之炊爨。”意思是,齊人把燒火做飯叫做“爨”。“爨”字的結構,從上到下可以分為四節:最上面一節,像雙手捧著炊具放在灶臺上;禿寶蓋為第二節,像灶口;“林”與“大”的組合為第三節,表示雙手拿著柴火推入灶口之內;最下面一節,火已經在灶腔內燃燒起來了。整個過程,就像做飯時,在灶臺前后的一系列動作流程。由此,一個“爨”字似乎讓人們看到了室內之熱氣縈繞,室外之炊煙裊裊的情景。
在中國書法史上,云南省曲靖市的《爨寶子碑》與《爨龍顏碑》在中國繽紛多彩的書法字體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并稱為“二爨”,大爨者《爨龍顏碑》,小爨者《爨寶子碑》。爨體字不僅有著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其字體是隸書向楷書的過渡字體,它反映了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的一種字體風格,堪稱中國文字演變的“活化石”。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180處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中,《爨寶子碑》和《爨龍顏碑》兩塊爨體碑刻雙雙入選,他們分別距今1620余年和1560余年。甫一發現即成為現今僅存的爨體字碑刻和爨體字來源,也引起當時和其后的飽學之士和書法大家、歷史研究者們對這個塵封千年書體的關注,可見其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獨特地位和影響力。
爨體字作為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字體之一,最早可追溯至魏晉時期。出土于云南地區的“二爨碑”碑文古雅,雖為楷書,卻饒有隸意,筆力遒勁,結體多變,是隸書至楷書過渡的典型。有書法評論家稱爨體字用筆方峻,起收果斷,似昆刀切玉,筆力雄強,結體茂密,繼承漢碑法度,有隸書遺意,運筆方中帶圓,筆畫沉毅雄拔,興酣趣足,意態奇逸。與成熟的魏碑相比,顯得更為原始,有一種任性為之的霸悍雄強。它渾厚方正,有著遠離中原的邊陲地區的刀味、石味、民間味和野蠻味,與南朝正統的名人書法家嚴守法度的書卷氣形成強烈對比。東晉時期的《爨寶子碑》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東晉安帝乙巳年(405年)刻,其字體似隸似楷,端方樸拙,是研究中國漢字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重要的書法藝術資料,于清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于云南南寧(今曲靖)楊旗田;《爨龍顏碑》刻立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年),全稱《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比《爨寶子碑》晚53年,是清道光七年(1827年)云南總督阮元在曲靖陸良貞元堡荒丘上發現的。“二爨碑”的出土震動了金石書法界蜚聲海內外。中國近代書論大師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中描述“二爨碑”:“二爨出于滇蠻……然其高美,已冠古今”。評其“端樸若古佛之容”“樸厚古茂,奇姿百出”,推其為“神品第一”“古今楷法第一”“隸楷極則”。從康有為的評價中可以看出,此碑是隸、楷相融的產物,寫隸書兼有楷味,華麗而又有靈性,是單純的隸書和楷書無法比擬的。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金石大家郭沫若在談到爨體書法時說,中國的文字及書法發展史,曾有過三次大的改革浪潮。從造字伊始自甲骨文,鐘鼎文謂之古文字改革;從楚漢簡帛,西漢刻石謂之篆變改革;從漢末兩晉南北朝謂之隸變改革,而爨體正是第三次改革的標志。爨體出現于魏晉時期,當時對于書體的保留一般止于碑文,但因曹操和后來的司馬炎的“禁碑令”,爨體這一當時社會上廣為流傳的書體其實在歷史上存在的周期比較短,在中原地區就神秘失傳了。
漣漪佳絕地,水岸幸福人
爨體字的命名成體并不像顏體字是由唐代中期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所創,并以顏真卿的“顏”姓命名成體;也不像柳體字因柳公權的“柳”姓得名,爨體字并非爨氏所創。《爨寶子碑》出土之初,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而被鄉村里的一個農民用作壓豆腐的石板。清咸豐二年(1852年),曲靖知府鄧爾恒發現豆腐上有字跡,大為驚異,急忙派人找到賣豆腐之人。將碑石運回府中,后置于城中武侯祠。當時,正是碑學大興而帖學告退的時代,此碑一經發現,其隨意的結體,所表現出的古樸味道,立刻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清代漢學家阮元稱它為“滇中第一石”。此碑紀念的主人叫爨寶子,建寧同樂 (今云南陸良)人。他19歲時即“弱冠稱仁”,就任建寧太守。任建寧太守之時,中原大地戰事頻發,爨寶子審時度勢,采取了對外賓服于中原王朝,對內實行平等相待、團結和睦之策,人民安居樂業,各得其所。他死后,僚屬和百姓悲痛萬分,特意為他刻石立碑,以求流芳百世。《爨龍顏碑》是魏晉時期云南曲靖地區少數民族的首領受漢文化的熏陶,為了紀念曾創造“南中地區”(古指云南曲靖等地)輝煌歷史的一個當時地區大姓——“爨氏家族”,仿效漢制而立的碑文得名。碑記東晉咸和八年(333年),李雄派李壽率兵攻占南中,李壽被封為“建寧王”;以爨琛為交州刺史;霍彪為寧州刺史。到咸康五年(339年),爨氏將太守岳、彥隆晉把霍彪縛送到晉朝,于是南中就被爨氏所獨霸,彝族爨姓統治了南中地區四百多年。碑文詳細記錄了爨氏世系、入滇始末等內容,是研究爨氏家族政治、文化的珍貴資料,碑文內容與《新唐書》等歷史典籍互相印證了這段歷史。
從300多年前“二爨”碑的發現,歷經晚清、民國再到現當代,書寫和研究“爨體”的人并不少,如清朝的阮元、包世臣,清末將“爨體”推到中國書法極致的康有為,現當代的潘天壽、弘一大師、郭沫若、賴少其等,他們或是最高最深的“爨體”研究者,或是“爨體”書者,但他們居多為臨摹那四百余字,爨體字的研究和書寫一直處于“小眾”和“高冷”的狀態。而將“爨體”筆法、走勢作為一生研究對象,將四百余“爨碑”擴展成萬字“毛爨”的,讓電腦字庫里多一種字體,使這類漢字書法走向大眾化的人,可能只有毛廣淞一人。毛廣淞,1955年生,江蘇漣水人,字納愚,號無岸,筆名森翁,松韻齋、心零書屋主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教授,武警總部大校,武警部隊美術書法研究院研究員。上世紀80年代,當時還是解放軍某部干事的毛廣淞已是在行楷和行草方面頗有造詣的軍旅書法家,一次偶然,他在圖書館里看到了郭沫若1965年發表的文章《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對練習行楷和行草的毛廣淞來說,王羲之的《蘭亭序》在他心目中就是最高境界,能被郭沫若這樣的金石大家拿來做甄別《蘭亭序》真偽的書體“爨體”,自然引起他的極大興趣。文章的內容引發了這個年輕人的思考:郭沫若用來證明《蘭亭序》真偽的這種爨體字怎么過去沒見過?一連串的問號,不斷出現在毛廣淞的腦海里揮之不去。為此,他開始到各大圖書館尋找有關爨體的資料。為了弄清源頭,探尋這段歷史,他翻閱大量歷史古籍,對爨體字的每一筆畫進行考究。隨著對爨體了解的增多,毛廣淞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爨體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我一定要努力學習爨體,并把它傳承下去。”想法一旦形成,行動便有了方向,自此毛廣淞走上了寫爨體、傳承爨體的道路。從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到南京高二適駁郭沫若《〈蘭亭〉的真偽駁議》;從看拓本到數次親往云南曲靖實地參訪“二爨碑”,開始了長達20年“爨體”研究之路。起初毛廣淞不停地讀著、比畫著,卻悟不出《爨寶子碑》是如何用筆的,他甚至懷疑此碑的作者也是如揚州八怪之首金農一般,用“刷子”刷字。但《爨寶子碑》作為隸書和楷書的過渡時期作品,且在那個名士風流著稱的時代,不可能如此。直至到了2000年,他終于發現其突破口,那就是筆法與取勢,唯有充分轉動手中之筆,八面出風,提摁有度,方能寫出如此古拙多姿的字體,借助于其多年練就的腕力,《爨寶子碑》的“端厚淳古”之態終于躍然于其筆端。臨摹區區400字的《爨寶子碑》花了毛廣淞整整20年時間。毛廣淞所書“爨體”,繼承了“爨碑”的精神內核,使用長鋒羊毫毛筆書寫,點畫成三角造型,靈動虛實相生;橫畫兩端上翹,成寬橫大勢,如千里陣云;撇、捺左右開張,運筆提頓極度夸張,收筆上揚,妙趣橫生;豎畫峻韌峭拔,力透千鈞。樸厚中透著靈動,剛健與柔媚共有,金石與書卷同存。典雅蘊藉,醇厚遒勁,儀態萬方,極具廟堂壯美之景象,開創了標題、榜書、匾額字體一代新風。
他的作品引起社會的關注,相繼被人民大會堂、解放軍駐港部隊、浙江省博物館、俄羅斯現代書法博物館以及國際友人薩馬蘭奇和施瓦辛格等個人和單位收藏。2013年9月,國內最大的電腦漢字庫——北大方正,將爨體字以毛廣淞名字進行命名,與其他如啟功體、舒同體共同納入方正電腦漢字庫,極大地推動了爨體字走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2015年6月,經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審核,國家版權局批準,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毛廣淞爨體書法”進行了版權登記,依法予以保護。漢字是中華文明的寶貴結晶,爨體字作為書法藝術的一個種類,對漢字的演變、推廣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毛廣淞表示,“文化遺產見證中華文明,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我們一定要記住爨體,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我們不能丟。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是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話語間透著一股軍人堅定不移的意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