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開埠后,書畫藝術蓬勃發展,“海派”風格逐漸形成,涌現出眾多杰出藝術家,如吳昌碩、沈尹默等。新中國成立后,上海書法教育一直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其中胡問遂先生是重要人物。
胡問遂是沈尹默的學生,1961年協助沈尹默創立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他先后擔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上海文史館官員等職。胡問遂在正書、行書、草書上造詣深厚,作品風格渾厚凝重,尤其以楷書著稱。
在書法創作上,胡問遂承襲沈尹默風格,運筆細膩有力。沈尹默功底深厚,對臨帖要求極高,且身體力行。
這幅作品的書寫布局非常獨特,采用了四列的形式,每列字數完全一致,這種設計讓人眼前一亮。一般來說,書法作品的列數和字數往往因內容和風格而異,但這里每列字數相同,顯得格外整齊和諧,無論是從縱向還是橫向看,都給人一種規整而美觀的視覺享受。
從技法上來看,作者對傳統書法的把握十分深厚,將顏真卿楷書的雄渾大氣與歐陽詢楷書的險峻挺拔巧妙融合,達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展現出一種大氣磅礴的藝術效果,令人嘆為觀止。
在個性展現上,這幅作品同樣很有特色。楷書中的橫畫幾乎都異常纖細,這種纖細程度令人驚嘆。而且這些橫畫還帶有一定的傾斜角度,有些字的傾斜度甚至接近45度,給人一種強烈的動態美感,仿佛字里行間都充滿了靈動的氣息。
而豎畫的表現則不僅剛勁有力,還蘊含著一種沉穩厚重的感覺,這種渾然天成的氣勢展現得淋漓盡致,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審美觀念。這種橫畫輕盈、豎畫凝重的特點巧妙地融入了顏真卿楷書的風格之中,達到了一種極致的藝術境界,不知是否也能引起你的共鳴?
在橫輕豎重這一特點上尤為顯著的字例包括“洞”、“木”、“波”、“庭”。這些字例表明,越是結構簡單的字,越能考驗書寫者的功力。這是否讓你有所感悟?同時,這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在創作過程中,遵循傳統的技法是書法藝術的核心所在,也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胡問遂先生在沈尹默的指導下,深入研究古代碑帖,掌握了臨帖的方法,不僅在外形上追求相似,更注重內在精神的把握。正如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說:“觀察要精細,模仿要逼真。”胡先生在研習法帖時,始終以此為標準,不斷揣摩如何下筆、運筆和轉折。他的臨摹作品甚至讓老師誤以為是印刷品,可見其技藝之精湛。
胡問遂曾花費四年時間,每日臨摹顏真卿的《自書告身帖》,總共臨摹了1500多次。他不僅掌握了顏真卿書法的外形特征,還深入研究了其筆法特點,從形到神都達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
胡問遂先生曾指出,臨帖只是學習書法的手段,而非最終目的。真正的目標是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在臨摹過程中,要有選擇性。善于學習的人會挑選對自己有益的元素加以吸收,而那些一味模仿的人往往難以突破,最終只能淪為平庸的書法家。
胡問遂先生的書法雖然體現了扎實的臨摹功底和穩健的筆觸,但他在創作中過于追求與古人相似,反而缺少了個人特色。他的作品技法嫻熟,卻難以將古意真正融入其中,導致整體缺乏書卷氣,格調也顯得不高。
其中一個原因是胡問遂先生過于重視“筆法”。作為沈尹默的學生,他一生遵循老師的教誨,有時甚至有些拘泥于形式。這使得他的作品顯得缺乏趣味,給人一種索然無味的感覺,如同嚼蠟。
胡問遂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但他的一生主要圍繞“筆法”的方圓提按展開,這與書法藝術的本質背道而馳。古人所說的“謹毛而失貌”正是對此現象的批評。
書法的境界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通過勤奮練習獲得的線條質量和字形準確性;二是能夠表達個性和情感。前者依賴于刻苦訓練,后者則更多取決于天賦。胡問遂先生在勤奮方面無可挑剔,但在天賦上似乎欠缺一些。
有人會問,為什么有些沒練過書法的人比練過的人寫字要好看?一般這樣認為的人,都是硬筆字,或者通俗說的就是鋼筆字寫的還可以。而練書法就是臨帖寫毛筆字,大家都有這樣的認識,就是毛筆書法字寫好的人,練習毛筆書法,需要琢磨每一個字的筆畫運行軌跡,還有要熟悉毛筆的特性,才能寫好毛筆字,并且毛筆字寫好的鋼筆字一定寫的好,相反,鋼筆字寫好的毛筆字就不一定能寫好,也就有不練書法的人,也可以寫出看似漂亮的字,其實這只是表面的看,如果細致久看,就會越來越看出不足了,單好的毛筆書法字,就可以耐看,經得起時間和歲月的檢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