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信佛,但佛陀自己又該信誰呢?
自心自悟,自傘自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島嶼,無需依賴他人,你可以依止自己。
釋迦牟尼來到一個名為逝多林的地方,見地上不夠潔凈,便立即拿起掃帚,準備清掃。此時,佛祖的弟子舍利子、大目犍連、大迦葉和阿難陀等聞訊趕來,見佛祖親自掃地,紛紛效仿,一同清掃。掃畢,佛祖與眾弟子一同來到食堂,落座后,佛祖開示道:“掃地至少有五種益處:一能令自心更加清凈;二能令他人之心更加清凈;三能便利大眾;四能使勞動成為習慣;五能培養美好的品德。”
對于普通人而言,掃地往往被視為一項單調且辛勞的差事,然而對于有心之人,掃地卻也是一種心靈的修行。人的內心變化莫測,從污濁的心靈中衍生出的是污穢的世界,而從純凈的心靈中則能孕育出清明的境界,這恰恰詮釋了“心凈則佛土凈”的深意。
佛陀所締造的世界,是一個擺脫了煩惱的純凈樂土。學佛的根本在于修心,成佛的關鍵在于凈心。佛教的種種法門,其核心在于引導人明悟自心;佛教的各種修行方法,其要旨在于幫助人凈化心靈。
在某個縣城中,有一位年邁的和尚,每日清晨天色微明之際,他便開始清掃地面,從寺院內延伸至寺外,從大街一直掃到城郊,甚至遠至離城十幾里的地方。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他始終如一。縣城里的年輕人,自幼便目睹這位老和尚勤勉掃地的身影;即便是那些已為人祖父的長者,回憶往昔,也同樣記得這位老和尚持之以恒的清掃。老和尚雖已高齡,卻如同株古老的松樹,雖不見其新枝嫩芽,卻也不顯絲毫衰頹之態。
有一天,老和尚端坐在蒲團之上,安詳地圓寂了。縣城里的人們誰也不清楚他究竟活了多少歲。若干年后,一位長者途徑城外的一座小橋,發現橋石上刻有字跡,雖然大多已磨損,但老者仔細辨認后,方知石上所刻正是那位老和尚的傳記。根據老和尚遺留的度牒記載推算,他享年137歲。
據說,軍閥孫傳芳的部隊中有一位軍官曾在該縣城駐扎,某日突發善念,決心放下屠刀,懇求老和尚收他為佛門弟子。這位軍官毅然拋下兵丁,手持掃把,跟隨在老和尚身后默默掃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人人都把心地掃,世上無處不凈地。
或許那些物欲極強的人會嘲笑這位老和尚,認為他除了掃地,還是掃地,生活過于平淡、清苦、寂寞、乏味。然而,正是這位老和尚在這與世無爭的生活中,為縣城掃出了一片凈土,為自己掃出了內心的寧靜,掃出了一生的平淡之美。
世人心中之所以充滿痛苦和煩惱,皆因心靈不凈。若不能摒棄淫心、貪心和怒心,人便會深陷塵世的種種誘惑和迷惘中,難以自拔,進而無法享受到生命中最純粹的快樂。心靈若污濁,人生之路便會崎嶇不平;心靈若清凈,人生之路則會寬廣平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