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隨著生長激素要納入十七省集采聯盟消息的傳來,長春高新的“好日子”正式宣告結束。
剛開始,集采對于長春高新的影響更多體現在股價方面。據統計,自2021年見頂513.3元/股之后,長春高新股價開始大幅下挫,僅2021和2022年股價跌幅就分別高達40.23%和39.68%,將前兩年好不容易攢下的漲幅幾乎全部跌去,不過當時其業績仍然保持著正增長,且增速不低。
但是,到2024年后,長春高新的業績卻突然“繃不住”了。
財報顯示,2024年長春高新分別實現營收和凈利潤134.7億元和25.84億元,營收和凈利潤增速分別為-7.55%和-43.01%,拉長周期來看,這也是長春高新近10年來,首次遭遇業績“雙降”,情況不容樂觀。
進入2025年,長春高新的業績進一步走低:一季度實現營收29.97億元,同比下滑5.66%;實現凈利潤4.727億元,同比下滑44.95%。
據侃見財經觀察,其實集采對于長春高新的業績影響十分有限,畢竟從2021年開始,長春高新已經將發展重心放到長效水針上,以期降低集采擾動。而調整的效果也非常明顯,長春高新生長激素長效水針收入貢獻已從集采前的11%提升至30%左右。
然而,在解決了集采問題后,長春高新又有一個更大的難題亟待解決,那就是生長激素市場“內卷”,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藥企布局生長激素,其2024年業績下滑正是受到了市場“內卷”的影響。
從目前來看,生長激素市場競爭加劇已然是大勢所趨,而超過八成業績來自生長激素的長春高新,未來日子還將更加艱難。面對困境,長春高新打起了海外市場的主意,希望通過沖刺港股上市開拓海外市場。
優勢之“困”
作為國內生長激素行業的龍頭企業,長春高新一直被稱為“激素茅”。
能稱得上“茅”的企業,在業務上往往有著極深的護城河,而長春高新在生長激素行業也確實曾是“斷檔”的存在。
資料顯示,長春高新早在1996年便開始布局生長激素業務,當年長春高新集團出資成立金賽藥業,醫學博士金磊以技術形式入股,并出任總經理一職。沒過多久,金賽藥業便研發出了國內第一支重組人生長激素粉針,成功填補了中國在生長激素這一領域的空白。
憑借先發優勢,在后來20多年時間里,金賽藥業一直穩居生長激素市場領頭羊的寶座,而長春高新則上演了現實版的“母憑子貴”:2011到2021年,長春高新的營業收入從12.95億元增長至85.7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20.81%;凈利潤也由同期的1.1億元增長至30.4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9.4%。
然而,隨著2021年5月生長激素要納入十七省集采聯盟相關消息的傳出,長春高新過了20多年的“好日子”正式宣告結束。
實際上,對于長春高新而言,集采對于業績的影響其實十分有限,一方面許多生長激素廠商很早就將產品的銷售騰挪出了公立醫院這個集采“重災區”,作為不依賴院內銷售和醫保支付的處方藥,生長激素從某種程度上已經被劃分至可選消費的領域;另一方面,即便最終無法避免集采,但集采更多也是針對價格較低的粉針,而在傳出生長激素將被集采的傳聞后,從2021年開始,長春高新已經將發展重心放到長效水針上,以期降低集采擾動。
真正對長春高新造成影響的,是集采背后涌現出的眾多同類型、可替代的產品,以及生長激素市場從被長春高新壟斷走向充分競爭的“新格局”。
雖然長春高新占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但在生長激素行業并非只有長春高新這一家企業,例如在2018年時外企諾和諾德生長激素水針進入中國,2019年安科生物生長激素水針獲批上市。但是,憑借先發優勢,長春高新一直處于領導位置,一旦競爭對手“冒頭”就會用價格戰打壓,像2014年全球第一支長效生長激素水劑收到來自CFDA核發的《藥品注冊批件》時,金賽藥業宣布對旗下粉針劑型生長激素進行全面降價,不同規格平均降價20%。
然而,集采的出現,讓長春高新在生長激素市場的壟斷走向瓦解。目前,生長激素市場已經逐漸進入紅海,低價的生長激素粉針和水針都已有多家企業生產,而長效水針在2025年也將有多款產品上市,長春高新為了保住市場份額不得不跟隨降價。從業績來看,2024年長春高新分別實現營收和凈利潤134.7億元和25.84億元,營收和凈利潤增速分別為-7.55%和-43.01%,可以看到凈利潤下滑的幅度明顯要大于營收下滑的幅度。
出海“破局”
從目前來看,在生長激素行業從壟斷走向充分競爭后,可以預見長春高新的未來將愈發困難。
一方面,生長激素和市面上大部分的疫苗并沒有太大不同,消費者沒有明顯的品牌認知,一旦市場上出現同類型產品必定會陷入“價格戰”。
此前,雖然生長激素行業還有其他藥企存在,但它們主要生產價格較低的粉針,金賽藥業是國內唯一一家有生長激素長效水針的企業,還存在一定的競爭優勢。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疫苗企業扎堆布局生長激素長效水針,金賽藥業的護城河已經走向了“崩塌”的邊緣。
目前,市面上已經開始涌現出長效水針產品。根據國家藥監局官網發布的消息,今年5月29日由特寶生物自主研發的1類創新藥、全球首個Y型40kD聚乙二醇長效生長激素——怡培生長激素注射液正式獲批,其適應癥為治療3歲及以上兒童因生長激素缺乏癥所致的生長緩慢。
另一方面,生長激素這個品類與兒童人口數緊密相關。據長春高新披露的財報,去年國內所有地區營收出現了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西北地區下降幅度最嚴重,而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適齡使用生長激素的兒童數量在逐年減少。數據統計,2017年,中國出生人口為1723萬人,到2019年降為1465萬。這一年齡段的兒童正是生長激素的黃金適用人群,隨著適齡兒童數量減少,生長激素的需求量也將不可避免地減少。
整體而言,長春高新正面臨著供給端和需求端的“雙面夾擊”,并且上面提到的這些情況已經成為大趨勢,這也是為什么說其未來將愈發困難。
而長春高新也意識到了這一點,近幾年,長春高新頻繁發力新業務,以求尋找新的增長曲線,比如其傾注資源重點培育的百克生物。
財報顯示,百克生物是長春高新旗下另一重要子公司,曾是長春高新重要的增長引擎,2023年百克生物營收同比增長70%,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76%。
不過,跟金賽藥業相比,主攻帶皰疫苗的百克生物競爭力有限,目前該領域主要由飛生物與GSK合作推廣帶狀皰疹疫苗為主導,2024年百克生物實現營收12.29億,同比下降32.64%;實現凈利潤2.32億,同比下降53.67%。很顯然,百克生物的發展也不太如意。
除了發力新業務之外,長春高新還將目光放到了海外市場。在2024年度業績報告中,長春高新表示,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努力在滿足市場需求中發展壯大;持續引進行業研發、BD領軍人才,進一步強化創新能力和新產品引進能力;不斷擴大現有出口產品品類,拓展海外商業及學術活動,努力提升海外品牌知名度,尋找潛在的與國際大型藥企合作機會。為了加快推動海外業務發展,長春高新甚至還打起了港股上市的計劃。
根據長春高新發布的公告,公司擬在境外發行股份并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公司董事會授權公司管理層啟動本次H股上市的前期籌備工作。對于此次擬赴港上市,長春高新表示此舉旨在深化公司全球化戰略布局,加快國際化進程,增強公司在境外融資能力,進一步提升公司國際品牌形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