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集采藥的問題大家都一直非常的關注。根據央視新聞近日的報道,從2025年7月16號開始,新一批也就是第十一批的集采周期即將開始。關于集采藥的問題,今年曾經引發過大家比較大的討論,核心部分就是在于藥效的問題。在傳統的認知習慣里面,大家都認為“一分價格一分貨”,便宜很難買到好貨,而集采藥的出發點,就是為了讓大家用更少的錢去買到合的藥,這是一項民心的大項目,根據衛健委部分的相關負責人表示,集采藥經過十輪的采購驗證以后,現在已經是越來越成熟,也讓很多的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近日在央視新聞1+1欄目當中,主持人白巖松在談到新一批集采藥需要有哪一些關注點的時候,就專門談到了集采藥的價格和藥效的問題,這也是大家一直比較關注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在集采藥招標的過程當中,過去往往都是“價低者得”,往往同一款藥最高價和最低價往往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往往中標的企業都是一些價格占比相對比較低的藥企,采取的基本上都是薄利多銷的策略,對于老百姓來說,后期在醫院拿藥的時候,確實經過醫保報銷一定的比例以后,花的錢確實少了,但集采藥針對的是大部分患者普遍性的病情,但也有部分人因為個體差異的問題,可能對于集采藥的效果并不是特別好,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到一些原研藥,但很多時候,醫院里面沒有只能到外面去買。
“要讓大家有的選”,這是央視針對集采藥最新的發聲,什么意思呢?就是醫院里面不僅僅要有集采藥,也應該配套一些原研藥,讓就醫的患者根據自己身體的情況,自愿性地選擇一些符合自己的藥,可以產生藥效的藥,而不單單只是一昧追求低價。我們都知道藥企生產一款藥物,前期真的是需要花費很大的成本的,如果這些藥企在集采的過程當中,不能夠獲得相對的利潤的話,就只能壓縮藥物的成本,這樣一來就很難維持一些更好新的藥物的研發,長期來講其實是會有不好的影響的。
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針對是環環相扣的,而對于看病的人來講,價格低一點固然是好事,但大家看病吃藥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吃了藥以后身體的毛病可以治好,所以根本還是在于療效而并非低價啊。對此,大家又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