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已邁入一個能“改變游戲規則”的里程碑!7月9日,一向挑刺的英國廣播公司(BBC)竟然如此的評價中國——直呼這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時刻”,中國已是當今世界領先的清潔能源投資者。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截止到2024年,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累計裝機容量達到8.87億千瓦,穩居世界第一,約是第二名美國的3.3倍;風能累計裝機容量5.2億千瓦,占據全球風能總裝機容量的45.6%。
截至2025年6月份,我國光伏累計并網裝機容量已突破10.8億千瓦(1080吉瓦),占全球光伏裝機總量的近一半;截至2025年3月底,全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為5.35億千瓦,也是接近全球一半。
面對這些數據,BBC感嘆“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增長速度”!不僅如此,中國企業在清潔能源的裝備制造產業上也處在領先優勢——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電池板的產量分別占到全球產量的60%和80%。
更加罕見的是,英國研究機構“碳簡報”發布報告,證實中國在實現經濟保持較高增速的同時,碳排放量不升反降——今年頭三個月同比下降1.6%,過去一年也降了約1%。而這是當今世界主要大型經濟體中,唯一的現象。
太陽,打西邊出來了嗎?西方媒體竟然集體為中國在取得“經濟保持較高增速,碳排放持續下跌”的成就而點贊。難能可貴啊,難得一見啊!殊不知,這個勝利的背后是一場靜悄悄的能源革命。
破天荒的里程碑
當工廠煙囪冒煙、燃煤發電站仍在建設、路上車流滾滾時,排碳量本該跟著漲。但中國卻打破了這個魔咒,經濟在跑,排碳量卻在悄悄往下溜——這是發達國家多年想做,但卻無法做到的“脫鉤”奇跡。
外媒稱,過去中國排碳量下降只發生在經濟“打瞌睡”的時候,比如疫情期間。但這次不同,一邊是電力需求漲了2.5%,另一邊火力發電反而降了4.7%。難怪西方科學界都驚了:經濟增長和排碳量終于“分手成功”!
關鍵轉折的秘密,藏在電力結構里!今年4月,中國風車轉出的電、太陽能板發的光,首次占到全國發電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若算上水電、核電等其他清潔能源,那我們每消費的3度電中,就有1度是綠電。
火力發電廠則吃了“閉門羹”——前四個月發電量同比縮水3.6%。更震撼的是,2024年中國電力系統迎來歷史性翻轉:清潔能源發電設備規模(56%)首次壓倒煤電,相當于全國每兩度電里,就有一度以上來自零碳能源。
“風光”無限背后的秘密
中國減排的底氣,來自全球最龐大的綠色能源軍團。太陽能板裝得有多瘋——去年新增裝機容量就頂得上整個歐盟的總量。單是2024年3月這一個月,中國新安裝的太陽能板發電能力就高達2300萬千瓦,比以往最高紀錄還暴增80%——相當于三天蓋出一座大型核電站的速度。
工廠車間也貢獻了硬核實力。全球60%的風力發電機、80%的太陽能板都是“中國制造”。當歐美還在討論“何時建”時,中國工廠已開足馬力,把清潔能源設備價格打了下來,讓全球綠色轉型跑出加速度。
十年磨一劍——中國如今手握全球三分之一清潔能源投資(6250億美元),風光發電設備規模連續十年全球稱冠。
去年,當西方媒體還在批評中國“逆勢新建燃煤電廠”時,他們忽略了一場靜悄悄的技術革命和戰略轉型正在這些電廠里發生——中國新建的燃煤發電站,早已不是西方國家想象中“冒黑煙的老古董”。
它們清一色采用超超臨界技術(蒸汽溫度≥600℃),發電效率突破45%,比傳統煤電高30%以上。更關鍵的是,這些電站標配近零排放系統,污染物排放甚至低于部分天然氣電站。
更加重要的是,我國在近些年新建的燃煤電站是“清潔能源的調峰衛士”。當陰天無風時,它們2小時內就能從停機狀態飆升至滿負荷發電;當風光電充足時,它們又迅速“隱身”——這種靈活性讓煤電從主角變成了應急電源。
德國能源專家施密特在《南德意志報》撰文反思:“中國用新建煤電為風、光電掃清障礙的做法看似矛盾,實則高明——這相當于給可再生能源買了份可靠性保險”,而這卻是其他大國無法做到的。
因為,巨額投資的燃煤機組始終得不到滿負荷運轉——2025年一季度,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煤電廠僅運行1088小時,同比減少104小時。建的越多,但單個燃煤機組的運行時間卻在不停地減少。
這種“虧錢”的買賣,犧牲燃煤機制——花費巨額投資,卻讓他們閑著,盡量讓風電、水電、太陽能、核電機組“釋放熱情”的宏觀調控,也只有咱們中國能辦得到,其他國家政府就是想這樣干,資本也不同意啊。
西方轉身:從挑刺到合作
英國人的態度轉變最戲劇性!曾幾何時,英國官員在國際氣候大會上還指責中國是“排放大戶”。如今,英國能源大臣卻主動跑到北京簽協議,重啟凍結七年的《中英清潔能源合作伙伴關系》。
英國《衛報》說得更加直白:“英國政府深知,中國是可再生能源的超級大國”——與其孤軍奮戰,不如搭上中國快車。南生認為,這種“務實轉身”背后藏著英國的發展困境。
脫歐后經濟乏力,自家電價上躥下跳,連最后一座煤電廠都將在今年9月關門,而新能源又跟不上。更讓英國焦慮的是:美國特朗普政府上臺后,對氣候問題“非常排斥”,西方陣營裂開大縫。
于是英國媒體捅破窗戶紙:與其說是道義合作,不如說是“想與中國聯手對抗美國氣候退步主義”。“嘴上還在念‘價值觀外交’的經,身體卻已誠實地坐上中國新能源快車”——這恐怕才是倫敦最真實的戰略算盤。
贏下新能源產業,就是贏下未來的經濟
中國減碳的全球分量有多重?一組數字足以說明:到2030年,全球計劃新增的清潔能源設備,近60%將由中國貢獻。中國出口的風電、光伏設備僅2023年就幫地球減碳8.1億噸——相當于德國全年碳排放量的八倍。
巴西媒體深有感觸:中巴共建的輸電項目“不僅是電纜,更是連接可持續未來的橋梁”。連澳大利亞專家都預言,美國在氣候問題上“開倒車”之時,中國將接過全球氣候領導者的角色。
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梁錦慧看得更遠:“中國有望進一步提高對可持續、安全和包容性能源未來的貢獻”——這話翻譯過來就是:中國正在重新定義綠色發展的游戲規則。
當英國智庫興奮宣布“中國碳排放拐點已至”,當BBC頭版為東方點贊,世界突然發現:那個總被批評“煤炭依賴”的中國,正以風、光、水、核為筆,改寫高碳增長的舊劇本。
從倫敦到堪培拉,西方觀察家不得不承認——中國這場“綠色逆襲”,贏的不只是一份減排成績單,更是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入場券。本文由南生撰寫,歡迎轉載、轉發、評論、留言、分享、打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