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結束后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不過除了分數外,更影響心情的反倒是心中的執念以及心態。
有的家庭對孩子考了288分的成績不以為然,甚至還能拍視頻慶祝。
可有的家庭卻對575分的成績頗為不滿,甚至要因為這個分數將孩子掃地出門。
這么一個看起來離譜的故事就真實地發生在了湖南學生小凱的身上,甚至連記者登門拜訪調解都被拒之門外。
對于這一問題,不僅引起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就連不少官方媒體也紛紛發文評價。
但隨著事情的曝光,越來越多令人惡心的情況卻在評論區頻頻上演。
1、575分的困境
雖然小凱的575分已經不算一個低分了,報考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不成問題。
可在小凱的家長看來,曾經的尖子生如今發揮失常只考了這個分數是天理難容的,必須要復讀再戰,來年考取985名校。
因為小凱拒絕復讀的原因,他就被家長掃地出門,不僅沒有生活費,甚至連家里密碼都給換了,讓他“無家可歸”。
在小凱眼中,他的父母完全是封建思想的化身,不僅把他們的意志強加給自己,而且還非常地極端,總是給小凱非此即彼的選擇。
原來,小凱的父親在成績出來后給了小凱三條道路,要么留在家里守規矩,老老實實地復讀一年考上985大學。
要么就趕緊去縣城找一份包吃包住的工作打工。
再不行就去長沙找工作,反正不能讓小凱用現在的分數上大學,就算去上了家里也不會出一分錢。
雖然在小凱看來,父母的行為非常地過分且不負責,可在父母的角度,他們反倒是覺得小凱太不懂事了。
原來在高二之前,小凱的成績一直非常好,不僅是在當地的重點高中讀書,而且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
但在小凱有了智能手機之后,他就經常偷偷刷短視頻,最終導致了成績下滑。
所以在父母看來,小凱現如今的成績都是手機害的,他們必須要讓小凱端正態度重新復讀才行。
2、網友們的分化
不光是這一家人在記者面前展現出了完全對立的態勢,就連網友們對于這件事也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勢,甚至演變成了令人痛恨的網絡暴力。
很多年紀比較大的網友都對家長表達了同情,覺得家長的行為沒毛病,小凱是個成年人了,家長沒有養育他的義務和責任。
更有甚者將小凱一家的悲劇全部怪罪到了手機上,覺得這都是電子產品惹的禍,希望能夠限制電子產品的發展。
但這種說法其實本身就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這部分盲目譴責小凱的網友實際上并不是在伸張正義,而是想要重樹“封建家長權威”。
如果想要贊同小凱已經可以生活自理的觀點,那么家長自然無權干涉他使用手機。
可如果一邊覺得家長有權利禁止小凱用手機,另一方面又不需要承擔責任,豈不是自相矛盾了嗎?
同樣地,也有很多年輕人非常同情小凱的遭遇,覺得這完全是一場家長封建思想所引發的鬧劇。
但實際上從小凱口中我們也能聽出來,他一直用“他們”來稱呼自己的父母,明顯是和父母缺乏溝通。
而且他自身沉迷手機肯定也是有不足之處,只不過父母將他逐出家門的行為太過激了,以至于掩蓋了這些問題。
3、無效教育的泥潭
從小凱一家的矛盾再到網友們的對立,我們不難看出類似的矛盾在中國的家庭中正普遍地上演。
教育家盧梭曾指出,“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是三種無效教育法,但遺憾的是這三種教育方式又是中國家庭最喜歡用的,尤其是第三種可以感動。
我們從小凱父母的言辭中不難看出,他們一直在渲染一種無力感,好像自己是孩子不聽話不懂事的受害者一樣。
如果小凱懂得體諒他們兩個的苦衷就應該聽話懂事,放下手機好好學習。
這樣的“感動式教育”在中國非常常見,很多家長都試圖給孩子講自己的苦衷,以換取孩子的孝順。
這一做法雖然延續了幾千年,但其實際上就是一種變相的道德綁架。
通過渲染自己的苦難,并將孩子置于道德高地之上,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來成長。
如果孩子沒有按自己的意愿,那么家長們就會感覺自己這么多年付出的心血全白費了,因而更加激烈地試圖道德綁架自己的孩子。
但其實這已經陷入了無效教育的泥潭,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家長們為孩子做了太多,最后卻得不到回應,最后必然會陷入矛盾。
放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也不去做很多自我感動的事情,讓自己的孩子像一個普通的孩子一樣成長,實際上就能避免很多矛盾。
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無論成績也好,工作也罷,實際上也就都不再是阻礙親子關系的障礙了。
親子關系注定是一場漸行漸遠的關系,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想要強抓就能抓住的。
結語
這場看似荒誕的家庭倫理劇實際上所折射的,是整個社會家庭教育和親子關系的畸形發展。
中國的親子關系正處于一個夾在封建傳統家庭和現代民主家庭的尷尬環境,家長們都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尊重孩子的開明家長,可是在意見相左的時候,又總想著拿起家長制的權威。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孩子身上,就目前的社會環境而言,真的讓孩子們都像歐美影視劇里面一樣在成年后逐漸獨立顯然也是不現實的。
且不說歐美家庭同樣需要為孩子支出學費,單說剛剛高考完的學生們自身,他們其中不少人也是不愿意這么早就脫離原生家庭的。
如此復雜的矛盾之下,成績和分數也就成了聯系家庭關系唯一的紐帶。
家長們認為對教育的重視是自己關心孩子唯一的手段,而孩子則反過來覺得家長對自己的關心僅限于成績。
如此一來一回,畸形的關系也就成了最普遍的情況。
如此看來,小凱一家真正需要復讀的并非高三的文化課,而是從幼兒園時期就一直強調的親子溝通課。
部分信息來源:
紅星新聞|快評丨尖子生高考575分被趕出家門,父母決絕就能“治”好孩子嗎?
紅網|高考575分被趕出家門,家庭教育該補哪堂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