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是中國特有的香料,位列調料“十三香”之首,素有“調味之王”的美譽。花椒之名,最早有文字記載是在《詩經》里,有“椒蓼之實,繁衍盈升”之句,以花椒比喻家族繁盛。先秦時期,楚人以花椒釀制“椒漿”敬神,《九歌》云:“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可見屈原將其作為高潔品格的象征。
別看花椒有著很多美好的光亮面,既能滿足口腹,也能療愈身心,然而你一定不會想到,花椒其實還隱藏著你并不知道的陰暗面——亦可化作殺人利器。
古人發現,未成熟的蜀椒(閉口花椒)含有高濃度的香葉醇(有毒成分)等化合物,大量服用會導致呼吸困難、中樞神經麻痹甚至死亡。對于這一點,張仲景曾發出警告:“閉口蜀椒戟人咽喉,氣絕欲死。”也就是說,一把花椒可驅寒止痛,但一把閉口椒卻能致命。
根據《本草綱目》等醫書記載,閉口花椒“味辛,大熱,有毒,其合口者尤甚”,內服可能引發咽喉灼燒、嘔吐白沫、身體麻痹等癥狀。現代研究認為,閉口花椒中的酰胺類化合物(如花椒麻素)具有強烈刺激性,可麻痹呼吸系統神經,導致窒息而亡。
東漢延熹年間,竇太后駕崩,宦官集團欲貶其葬禮規格。年逾七旬的太尉李咸聞訊,命人搗碎花椒裝入錦囊,扶病上朝。他當眾宣言:若太后不得與先帝合葬,老臣便吞椒自殺殉道!最終漢靈帝迫于壓力讓步。雖然李咸的錦囊未啟,但“帶著花椒去上朝”卻成為忠臣死諫的象征。
當然,有人主動求死,也有人被動被殺。元始五年(公元5年)臘日,王莽借進獻椒酒之機毒殺漢平帝,據《資治通鑒》載:“冬,十二月,莽因臘日上椒酒,置毒酒中。”根據司馬光的記載,后世史學家推測閉口花椒可能是毒性的主要來源。
然而到了北魏的刑場,花椒則變成了帝王賜死的體面之選——“椒殺”。
公元497年,北魏太子元恂因謀逆被廢黜。孝文帝元宏遣使攜一壺“椒酒”至河陽,賜其自盡。據《資治通鑒》記載,元恂飲酒后“口吐白沫,體冷如冰”,最終窒息而亡。胡三省在此注解:“椒酒者,閉口蜀椒所釀,辛熱劇毒。”
從椒房恩寵到椒酒鴆殺,可以說,千年之前的花椒,代表著權力博弈的具象符號。因為只有貴族才能以花椒彰顯地位——畢竟漢代蜀椒的價格等同于絲綢的價格。花椒作為辛辣料廣泛用于貴族飲食,其消費場景在《鹽鐵論》中被批判為“富者連車列騎,驂貳輜軿”的奢侈象征。所以說,花椒作為當時的“奢侈品”,普通百姓肯定是舍不得“吞椒”的。
好在唐朝以后,花椒逐漸淡出毒藥行列,主要作為調味品普及;到了宋朝,花椒開始橫掃飲食界,在飲食文化中的地位穩步提升,這也大大削弱了其負面形象;明代辣椒傳入后,花椒又逐漸退居幕后,最終卻在川菜中涅槃重生,成就“麻辣擔當”的傳奇。
文/馬慶民
編輯/陳品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微信號|bqyip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