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朝滅亡之后,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姬旦,也就是周公,對商朝歷代帝王進行了評價。他曾在《尚書·多士》中提到:“自成湯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這段文字表達了一個看似簡單卻深遠的觀點:自商湯開國到帝乙為止,商朝的歷代君主都應該是明君,且非常重視祭祀。然而,這段話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暗示著商朝的滅亡者——紂王帝辛,才是那個極為殘暴、肆虐的罪魁禍首。紂王的殘酷統治最終導致了商朝的覆滅,而周公的言論也為后人所接受,成為對紂王的普遍評價。
然而,時至今天,經過三千年后的考古學者的研究,我們發現,商朝的歷代帝王并非如周公所言那般是賢君,反而其中的許多帝王竟然熱衷于活人祭祀,甚至手上沾滿了鮮血,祭祀的形式比人殉更為血腥和殘忍。
商朝滅亡之后,關于其人祭文化的真相逐漸被掩蓋,而直到三千年后的今天,考古學家才通過古代的尸骨和甲骨卜辭揭開了這一層歷史的面紗。人祭,并非是許多人理解的“人殉”或陪葬那么簡單。在古代的殉葬習俗中,常見的是妻妾、奴婢、親臣和隨侍等人的陪葬,這些人中有的是被殺害,有的是自愿自殺。然而,商朝的活人祭祀對象大多是戰俘,這些俘虜被當作牲畜一樣用來獻祭,送給神靈。商朝的活人祭不僅數量龐大,而且手段殘忍,堪稱世界上最恐怖的宗教儀式之一。
根據考古發現,商朝的祭祀通常采用砍頭的方式,祭祀對象會遭受極其殘酷的折磨,例如砍去手指、腳趾,甚至腰斬和肢解等。在殷都的宮殿周圍,經常會挖掘出專門的祭 祀坑,這些坑內埋藏著的不僅僅是牲畜的尸體,甚至有大量被砍頭的尸體。特別是在宮殿內部的祭祀區域,考古學家發現了超過100個祭祀坑,其中埋葬的人數超過600人,這些人大多是被斬首后放置的尸體。
商朝的王陵區以及王族貴族的墓地中,隨處可見殉葬者的尸體,這些人不僅僅是陪葬者,很多時候他們的尸體在被拋入墓穴時,甚至被肢解。根據考古學家的統計,王級墓中的殉葬人數常常超過百人。有些墓穴由于容納不下完整尸體,通常只埋藏人頭,而這些人頭被砍下之后,連皮帶骨一起被埋葬。除了這些王級墓外,商王每年為了祭祀先祖,還需要大量活人進行獻祭,因此在殷都的祭祀坑之外,考古學家發現了成千上萬座祭祀坑。
在這些祭祀坑中,南北朝向的坑里埋葬著的是斬首的青年男性,而東西朝向的坑則多為女性和兒童,埋葬人數往往重疊,尸體疊加的層次厚達一米。更令人震驚的是,有一些活人被捆綁后活埋,尸體依舊保持著掙扎的姿勢。更為殘忍的是,有些活人甚至和豬狗一同被烹煮獻祭。
根據不完全統計,僅在祭祀坑內,就有上千具人骨被發掘出來,而祭品中不僅包括豬、狗、牛、羊,甚至還包括一些大型動物如亞洲象、狐貍等。胡厚宣等歷史學家根據商朝的甲骨卜辭統計出商朝歷任帝王共獻祭了13052人,而根據未記載的卜辭,估計總數應超過1.4萬人,其中最為惡名昭彰的帝王當屬武丁,他在位時獻祭的數量接近一萬,是所有商朝帝王中祭祀人數最多的。而紂王及帝乙時期,獻祭人數則較少。
然而,周公在后來的歷史編纂中對商朝這一殘忍的歷史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正。他認為商人和周人并無太大區別,人祭的行為并不存在,商朝的滅亡完全是因為紂王的荒誕無道。周公的這一解釋為后世提供了一個“圓滿”的歷史結局,將商朝的惡行徹底掩蓋了過去。
周公的這一歷史修正并非無來由。周武王去世后,周公開始輔佐其侄子周成王。周公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廢除商朝的人祭制度,摧毀殷都,并銷毀與商朝相關的所有甲骨文獻。在這一過程中,周公決定將商朝的遺民遷移到新的洛邑(今洛陽)。他不僅通過恩威并施的方法迫使這些遺民搬遷,還將這一切解釋為“天命難違”。通過這種方式,周公有效地消除了商朝的影響力,為周朝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最終,周公通過各種手段徹底抹去商朝的文化和精神遺產,盡管周朝并沒有完全擺脫人祭的傳統,但這種祭祀行為在周朝逐漸消退,成為了歷史的塵埃。在周公的治理下,周朝逐步走向了文明,這一變革在后世被贊揚為“文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