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打了三年,烏克蘭陷入了“越窮越借,越借越窮”的惡性循環,如今暫停償還中國的15億美元貸款,難道想賴賬不成?雖然烏克蘭的糧食和礦產還能作為抵債的資源,但歐美同樣對其虎視眈眈,對此,我國又該如何應對?
中烏貸款風波
烏克蘭欠我國的這筆債務,是2012年,中國進出口銀行向烏克蘭提供的15億美元貸款,按照協議,這筆貸款主要用于中烏糧食交易、能源合作等領域,并且在協議簽署后,這筆資金在2013年初便已經打到了烏克蘭賬上,按照協議,烏克蘭需要按照約定分期償還本金和利息,但該國卻并沒有按照協議還款,而是通過向瑞士出口6190萬美元谷物、向埃及出口2630萬美元谷物等方式,將大部分款項轉移到了第三方國家,我國卻只收到了價值不到協議金額10%的農產品。這本身就已經違反協議,我國為追討欠款,在2014年向倫敦高等法院提起過訴訟,但事情卻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如今過去11年,烏克蘭卻只償還了7500萬美元的本金加4090萬美元利息,還了這么多年,還有14億多沒還,如果還不履約,超15億美元也是遲早的事。
就在去年8月,烏克蘭還簽署了一項法令,宣布暫停償還所有外債,啟動全面債務重組,其中也包括中國。原因在于,自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烏克蘭便深陷財政危機,為了支撐戰爭,只能對外借錢,截止到今年2月, 債務金額已經上升到了1620億美元,幾乎相當于其一年的GDP,光是今年一年支付的外債利息就高達90億美元,相當于其財政預算的一半。日前,烏克蘭議員在電報頻道爆料,烏克蘭內閣將請求最高拉達批準暫停償還將在2030年到期的中國進出口銀行15億美元貸款,并試圖與中國談判,獲得更優惠還款條件,或者減少償還金額。烏克蘭甚至打算將此前中企馬達西奇公司45億美元的索賠案,與這筆貸款進行捆綁重組,以所謂“不可抗力”為理由逃避需承擔的責任。
中國對糧食的需求量非常大,每年都要進口上億噸,作為農業大國的烏克蘭,還在幻想中國需要的糧食是其最關鍵的“談判籌碼”。但實際上我國早就已經調整了糧食進口渠道,不再依賴烏克蘭農產品供應鏈,在我國看來,烏克蘭早已沒有信譽可言。
烏克蘭欲暫停償還貸款,我們該如何應對?
烏克蘭深陷債務危機難以自拔,恐怕即便是戰爭結束,短時間內也還不上巨額債務,那么,我們又該如何追債呢?沒錢用礦抵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畢竟烏克蘭也是一個礦產資源大國,在全球120種常見的礦產中,烏克蘭境內就涵蓋了117種,鐵礦、錳礦、鈦礦等多項戰略資源儲量都位居世界前列,并且還有珍貴的稀土,在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之前,烏克蘭已經登記的礦床數量就達到了2萬個,已探明超8700個,其關鍵礦產儲量占到了全球總儲量的5%。只是,歐美也對烏克蘭的礦產垂涎已久。幾個月前,烏克蘭已經與美國簽署了礦產協議,拿下烏克蘭50%的礦產權益,有了美國的干預,我國要想參與烏克蘭的礦產開發就難了。
至于糧食,受俄烏沖突影響,烏克蘭糧食減產嚴重,產量早已達不到戰前水平,甚至相關預測認為,烏克蘭一些農業部門,即便在停火7年后,也不會達到戰前生產水平。更何況,烏克蘭因俄烏沖突也欠了歐洲一大筆債務,以烏克蘭的秉性,用糧食償還貸款,最先選擇的也是歐洲,畢竟在地緣關系上,烏克蘭還是更傾向于與歐洲走得更近。
糧食礦產都不頂用,我們難道就束手無策了嗎?答案當然是不,中國絕不會隨意做出讓步妥協。只是當下并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時機,但隨著美國推動俄烏重啟談判,我國考慮到大局,也更傾向于戰后解決債務問題。
雖然時至今日,我國在倫敦法院上提起的訴訟仍沒有結果,但證據清晰,烏克蘭難以抵賴。更何況,5月30日,在我國的引領主導下,32個國家作為創始成員國,已在香港正式成立國際調解院,為解決矛盾、爭議、分歧提供重要且可靠的平臺。未來這一國際組織,也可成為我國追債的有效渠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