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美國國防戰略委員會經過推演分析,得出一份114頁報告。這份由馬克·施瓦茨將軍領銜完成的機密文件得出結論:若與中國開戰,美軍彈藥庫將在三到四周內耗盡,戰爭將以美方難以承受的方式結束。
報告描繪的戰爭劇本始于西太平洋的某個黎明。美軍航母戰斗群率先發起攻擊,F-35機群撲向中國沿海目標。但72小時后,危機顯現:反艦導彈庫存僅剩37%,精確制導彈藥消耗速度比預估快三倍。
推演到第七天,前線指揮官收到噩耗:155毫米炮彈庫存跌破安全線。這種看似普通的地面戰“糧食”,美軍月產能僅3.6萬發,而高強度作戰中單日需求就高達6萬發。到第十五天,珍珠港后勤中心的彈藥山已肉眼可見地“融化”。
當推演進行到第25天,美軍在亞太地區近400架先進戰機已變成散布在嘉手納、安德森等基地跑道上的燃燒殘骸。
報告揭示的深層危機在于工業根基的崩塌。美國去工業化苦果在俄烏戰場已現端倪:為填補烏克蘭炮彈缺口,美軍被迫啟用庫存三十年的集束炸彈——不是吝嗇,而是國內產能連烏克蘭這種局部戰爭都難以支撐。
鋼鐵產量的對比更觸目驚心:中國年產能12億噸,美國僅8000萬噸。當五角大樓計劃到2026年將炮彈月產量提升至8萬發時,中國工廠的流水線正以20倍于烏克蘭戰場的規模運轉。
更致命的是地理劣勢:美軍跨越太平洋運輸一枚導彈的成本和時間,足夠中國兵工廠生產十枚同類型號。報告特別指出,中國在內陸深處構建的導彈生產基地與四通八達的高鐵網,形成天然的“戰爭永動機”。
當美軍還在為彈藥發愁時,中國的導彈技術已是“降維打擊”。報告中反復出現的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以8馬赫以上速度實施“乘波體”機動,被美軍稱為“無法攔截的噩夢”。黑障通訊技術的突破,更讓其在高速突防時保持精準導航。
北斗衛星網絡將導彈精度提升至厘米級,配合2000余枚中程彈道導彈的飽和攻擊能力,形成覆蓋第一、第二島鏈的“火雨穹頂”。報告坦承:這迫使美航母戰斗群退至關島以東,艦載機作戰半徑被攔腰斬斷。
而美軍引以為傲的隱身戰機優勢,在中國部署的量子雷達陣列前正被消解。福建艦電磁彈射的藍光中,折射出西太平洋戰場的新法則:勝負取決于體系對抗,而非單一武器性能。
報告公布后,華盛頓陷入罕見的政策地震。2024年8月,白宮戰情室燈火通明,總統緊急召集國防部長與參聯會主席。三個月后,國會特別小組火速成立,2025財年軍費預算中硬生生擠出500億美元,專項用于彈藥生產和海軍升級。
但修補談何容易?美軍LRASM反艦導彈庫存僅84枚,年產量不足百枚。要重建冷戰時期的軍工韌性,需逆轉四十年的產業鏈外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