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公眾號:伊姐看電影(ID:eemovie)
文 | 伊姐(周桂伊)葉子姚
最近,前后兩個消息在一起,很有意思。
一面是“TVB實力演員白玉蘭團建”,胡杏兒、高海寧、陳豪等實力演員帶著作品齊現身,夢回港劇輝煌時代。
一面是前TVB當家花旦之一陳慧珊繼拿下香港大學教育學博士后,專注做教育,在社交平臺為自己研發的英文課程站臺推廣。
(昔日TVB“職業女性天花板”,陳慧珊現在只是偶爾拍戲,基本客串,比如前陣子老搭檔林保怡主演的《刑偵12》,她在結尾驚喜出現。陳慧珊說,現在拍戲不是主軸)
這幾年,我們看到了陸續北上的香港演員在內地重啟事業,合拍戲,上綜藝,升咖位,再翻紅,比如胡杏兒、高海寧、佘詩曼、鄧萃雯……
不論在人生的30+,40+還是50+。
成功案例之外,其實還有更多數普通演員,活在光鮮背后,熒幕之外。
拿陪伴我們一代人的TVB舉例,除了日薄西山的影視生態,自制劇數量和質量大幅下降,加上本身嚴格的薪酬分級制度,狼多肉少的激烈競爭,讓大多數非一線演員,難以維生。
(吳啟華一度無戲可拍,離開TVB時月薪只有6000元)
(港姐出身的譚小環,工作十八年,月薪一萬八,還要靠魚蛋補貼家用,覆蓋生活成本)
薪資低,不穩定,很多演員一年半載無戲可拍,是常態。
甚至有老演員直言“全職洗碗收入都高于TVB薪資”。
疫情期間,老大姐汪明荃,甚至直接喊話高層“可不可以給我們加一點工資”。
對大多數TVB演員來說,“演員”真的只是一個職業。
下行時代,他們中,為了生存,生活,有人轉行,徹底斷尾求生;有人兼職,先活下來,再等機會。
五花八門的“求生路”,竟然如此動人。
昔日TVB演員在角色之外,“謀生之道”可以分幾類。
比如,高知路線。通過念書深造,徹底轉行,脫離影視行業的。
陳慧珊,一路考到博士,從事教育行業,當老師,做課程。
馬浚偉,去北大念光華管理學院碩士,加入香港康文署成為一名公職人員,現在又加入新城廣播擔任CEO。
陳法拉,出國留學,更換賽道。
反而多了一點機會,去年她參演了《哥斯拉大戰金剛2》,之后還有可能加入李安導演新片《舊金山》。
更多一類是,通過學習某項新技能,參考自身的興趣愛好,轉行或者兼職做副業。
前段時間,47歲TVB演員姚亦澧,在長沙街頭賣咖啡,火爆全網。
出演過《使徒行者》《沖上云霄II》的他,屬于臉熟人不熟。曾陷入低谷,拍戲零收入。
去年移居長沙,白天擺攤賣咖啡,晚上開直播教英文。
(他曾在英國留學,修讀諾桑比亞大學工商管理學士學位,后來再修讀香港大學運動科學及康樂管理學士課程。讀書期間,也兼職做模特)
把綠色面包車改裝為流動咖啡車,還標注著“TVB演員再就業咖啡”。
他說自己并沒有放棄演員這個職業,只是想同時多做幾份工作。
“我跟大家一樣,也是一個打工人。賣咖啡也不是我第一次創業,我曾經也是演員、模特、主持人,開過餐廳,開過貨車。”
有人問他:“你不會覺得擺攤很丟臉嗎?”
他笑說:“我是老板耶,有什么丟臉。”
“放下面子,只要能做到‘從零開始’,就不會困惑。”
41歲演員沈震軒,演過《使徒行者》,參加過《披荊斬棘4》。
年初被發現轉行開網約車,被多名網友偶遇后,坦誠面對:“是的,我真的當司機了。”
其實除了做司機,他還兼職唱歌。
50+的TVB資深綠葉演員戴耀明,也在餐館打工。
點單,上菜,洗碗,倒垃圾,樣樣都要做,每天工作十小時。
月收入能有上萬塊,他就很知足。
還趁機學點手藝,比如沖咖啡、做奶茶,以后有機會自己開個茶餐廳。
做服務員,他也不覺得丟臉:“這本人生筆記本,看你自己想寫什么,又不是偷,又不是搶,最緊要過自己就可以了。”
在餐飲業的還真不少,也有人認真學廚,當上了“大廚”。
曾經的TVB當紅小生,現在47歲的陳鍵鋒,與林峯、吳卓羲、黃宗澤、馬國明齊名,被稱為TVB“五小生”。
年輕時就自己研究菜譜,對烹飪很有興趣。
后來以第一名成績從藍帶廚藝學院畢業,去年已經公開自己成為一名法國菜廚師。
去年老朋友周慧敏還給他留言:“你是不是要十項全能?”
話說女性的韌性,在TVB再就業賽道,從來沒輸過。
演過《金宵大廈》的女配角梁茵,在香港九龍灣一家餐廳打工,學習切配海南雞,準備進軍餐飲。
“演員和服務員都是職業,沒有高低之分,只是性質不同。
現在的我需要調整心態敞開胸懷,學習新知識。”
TVB“御用丫鬟” ,42歲的陳思齊,如今在佛山夜市賣雞爪,還掛出“過氣藝人再就業”的自嘲條幅。
她說,人生沒有什么不可做,喊話要當“雞爪皇后”,現階段目標就是努力搞錢。
大大方方賣雞爪,大大方方地表達感謝和重新來過的信心。
“做演員一直不溫不火,以為人生到了低谷,沒想到因為再就業得到這么多關注,真是很感動,謝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劇迷們用她飾演的《搜神傳》里的經典臺詞喊話她:好彩妹,笑口常開,好運自然來!
“最美郭襄”、俠女“小辣椒”李綺紅,曾患上嚴重抑郁癥,后來移居加拿大,考取資格,轉行做護士。
TVB“御用師奶”黃鳳瓊,演過《唐伯虎點秋香》《九品芝麻官》,58歲的她,除了偶爾演話劇,在加拿大轉行做月嫂,照顧過四十多個孩子。
還有42歲的演員梁珈詠,一邊等拍戲的機會,一邊在商場擺攤,售賣首飾和小物品。
身邊朋友有勸她徹底轉行,但她堅持,會時刻好好裝備自己,將來機會來了,還能夠抓住,就算不能大紅大紫,也不會后悔。
甚至,今年憑借《破·地獄》拿下金馬影后的衛詩雅,雖然在英皇,但也曾在沒出頭時,自制蠟燭擺攤兒。
我們之前寫過鄧萃雯,贊她人生低谷處的生命力,和“馬死落地行”的生存智慧。
只要保住命,就能從頭來過。
在TVB這些演員身上,多少都能看到類似與生活過招的韌勁。
胡杏兒說,TVB是個少林寺。經歷過TVB“魔鬼訓練”的狠人,全都忍耐和應變能力到了極限。
是高強度的職業環境,摔打出了一種頑強的生命力。
(胡杏兒在《演員請就位》直言,自己是在TVB這個“少林寺”訓練出來的。劇本今晚給你,明天拍,根本沒得睡覺)
在我們傳統觀念中的40+已近退休的時候,他們多的是重啟人生,從頭來過。學習新技能,嘗試新行業,改變新環境。
我們常說,人到中年的體面。
“生活穩定,財富自由”當然好,但幾乎沒人可以做得到。
但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真正的體面,源于一個人對生活的主動掌控。
經濟下行,流行“躺平”、“上岸”,對“努力”祛魅……但這些昔日TVB演員,讓我們看到,生命力不屈的動力,以及心態豁達的樂觀。
自食其力,扎根熱愛,不分貴賤,健健康康地靠自己解決眼前的困難。
不抱怨,不氣餒,做好眼前事,等風來。這種心態,注定不會活得太差。
且不論高山低谷,終身踐行。
作者簡介:伊姐(周桂伊),14歲出版小說集,18歲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33歲出版暢銷書《認知差:你比人生贏家差在哪》。專訪明星十余年,愛電影的媽媽,分享光影中的感悟,關于育兒、關于婚姻、關于愛。原創公眾號“伊姐看電影”(ID:eemovie)
小編丨聞雞起舞
版權聲明:【文藝所使用文章、圖片及音樂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系及時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