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晚,張譯、蔣欣、李光潔主演的電視劇《以法之名》迎來收官。但隨后,“以法之名爛尾”上熱搜。好多網友吐槽:“大結局太爛了,好人抓壞人,全靠壞人自己內訌,看得人憋屈。”萬海含冤下線成最大意難平,“讓人不痛快的電視劇很多,這部劇是處處不痛快。”還有網友直接說導演水平差,用回憶注水抻長度,節奏差。
對于網友的質疑和吐槽,導演傅東育當晚發文回應稱:“《以法之名》今日收官,好的壞的、贊譽的、批評的、痛斥的都收到了,在總結。比如開篇入戲慢,注水抻長度,演員選擇有失誤......全在反省中。”這部劇記錄了他三年的艱辛歷程,希望在下一部劇里與大家重逢。因網友評論太激烈,導演隨后關閉了評論區。
從大家的反映來看,這部劇的爭議集中在以下幾個關鍵點:
第一個是劇情結構方面存在嚴重問題:結局倉促用文字PPT交代人物下場,關鍵證人萬海在翻案前夕離奇死亡,破案過程依賴反派內斗而非主角偵查能力。收尾更是草草了事,沒有畫面,這種處理讓觀眾感到憤怒。
第二個是角色塑造出現崩塌:正面人物如洪亮后期行為降智,不保護證人也不申請支援;反派如程子健因未婚妻幾句話就坦白罪行,缺乏鋪墊,最冤的人死在了離真相最近的時候。這種前后矛盾讓觀眾難以接受。
第三個是敘事節奏失控:編劇和導演非常水,參考狂飆和漫長的季節,懸疑推理的地方太少,每一集都在瘋狂回憶,重復回憶,嚴重注水,浪費演員演技。全劇閃回鏡頭超120處,重復片段占據大量時長。有網友計算回憶內容能單獨湊成12集,這種注水行為消耗了觀眾耐心。
第四個是導演傅東育的回應引發更大爭議:他承認"開篇慢、注水、演員選擇失誤",但"演員選擇失誤"的表述被視為甩鍋。楊爍透露簽約時只有角色大綱,殺青仍不知結局,側面印證劇本不完整。楊爍說:“第一場戲就把我按椅子上給拷那了,之后的幾個月是變著法兒的換地方、換椅子、換人拷問。我一直納悶兒,我是不是得罪導演了,沒等整明白呢,劇組通知我殺青了。”連他都沒搞明白“萬海”結局到底是啥。
對于這部劇的爛尾和導演的發文,網友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網友質疑,萬海死了,這劇徹底爛尾了,劇本寫的也太爛了,為什么非得把人寫死?并且是在他沉冤得雪之前死了,所以遲到的正義到底算什么?也有網友認為,電視劇演的沒問題,是按照現實來演的。
“昨天我看快更新完了,晚上要超前點播了,我就開始看,雖然是三倍速看的,但是一點沒落下,看的不懂得還返回去看。熬到半夜了剩了五六集,今早起來接著看,花了18,我真的覺著有點爛尾了,看的有點無語,彈幕一直說回憶的劇情太多了,真的不怪大家,確實是多。”
“這個劇已經不僅是爛尾了,從中間就開始爛了,各種邏輯混亂,想一出是一出,每一集都放回憶水時長。”
“哪個演員失誤了?我覺得最沒毛病的就是演員。以前看過一個采訪,問一部劇最重要的是導演,演員還是劇情。大家都說最重要的是導演。沒有把控全局的能力跟審美,演員劇情再好都沒用。”
“演的沒問題啊,是按照現實演的,不然網上怎么那么多吃瓜都是爆出來的,你以為靠什么。”“這才是現實,何來的爛尾?只有孩子才會認為罪惡永遠會受到懲罰!”
“這是電視劇要過審的,能拍成這樣,用這么多老戲骨演繹精湛,說明已經在暴露問題了,一部劇難道可以拯救世界么?只能是通過這部戲讓人反省反思,某些網友的惡評不要上綱上線好么?你這么有正義你怎么不去拯救世界?”
總之,大家對這部劇一開始的評價很高,后來慢慢的認為重復片段太多,有些情節不合邏輯,結尾更是讓人意難平。可現實中不就是這樣嗎,哪有十全十美的結局。這部劇留給大家的更多的是思考。
希望大家能夠理性對待,不要過度理解,開心就好。畢竟,花三年時間拍一部這樣的電視劇已經不容易了,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成果,而不是一味的抨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