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報道,2025年7月3日,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毛寧面對特朗普宣布的美越貿易協議,發出了清晰而嚴肅的警示:“中方一貫主張各方通過平等對話協商解決經貿分歧,同時有關談判和協議不應針對或損害第三方的利益。”這番話看似平和,實則暗含鋒芒——北京已為后續可能的反制措施埋下伏筆。
就在毛寧發聲前一天,特朗普在社交平臺上高調宣布與越南達成“貿易協議”。這份被法國《回聲報》毫不客氣稱為“霸王協議”的文件,赤裸裸暴露了雙方的不對等:美國對越南商品征收20%關稅(海運產品更高達40%),而越南則對美國全面開放市場,實施零關稅。更諷刺的是,特朗普得意宣稱“越南會做出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暗示美國汽車等產品將長驅直入。
越南(資料圖)
越南為何接受如此苛刻條件?經濟結構決定了其脆弱性——這個亞洲“小龍”90%的GDP依賴出口,而美國是其最大出口市場,2024年對美貿易順差高達1235億美元。當特朗普4月拋出46%的懲罰性關稅威脅時,河內別無選擇。盡管越南學者黎光明博士試圖將協議包裝為“戰略前瞻性的勝利”,但冰冷的數字揭示真相:越南年均從美進口額僅151億美元,不足出口額八分之一,這種單向輸血本質上是戰略失血。
協議墨跡未干,柬埔寨緊隨其后。7月4日,柬政府宣布與美國達成關稅協議。此前特朗普政府已磨刀霍霍,計劃對柬埔寨征收東南亞地區最高稅率——49%的對等關稅。柬埔寨2024年出口總額262億美元,其中近四成商品銷往美國。為保住紡織業命脈,金邊被迫在擴大進口美國產品等領域作出讓步,具體細節雖未公布,但妥協姿態已明。
越南(資料圖)
細察這兩份協議,一個殘酷模式浮出水面:特朗普政府正系統性重構全球貿易規則。從最初對越南恫嚇的46%關稅,到柬埔寨面臨的49%威脅,再到最終成交價的“打折”,本質是美式強權的精準施壓。英國此前已接受10%的普遍關稅,日本則因談判延遲被威脅30%-35%懲罰性稅率。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成了標準操作流程——先極限施壓,再逼迫對手單邊讓利。
而中國始終是這場貿易棋局中的關鍵變量。美越協議中暗藏毒針——可能影響經越南中轉的中國商品。中國網民的敏銳評論一針見血:“你們談是你們的事,但決不能把出賣中國利益作談判籌碼!”毛寧的“第三方利益”警告絕非空談。當柬埔寨緊隨越南腳步時,地區產業鏈的重組風險陡然加劇,中方后續反制工具箱已然打開:從貿易規則調整到市場準入重構,皆可成為維護國家利益的盾牌。
更深層危機在于東南亞的地緣撕裂。越南、柬埔寨的“投降”,實質是美國“分而治之”戰略的階段性得手。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助理代表薩拉·埃勒曼在柬埔寨談判中的身影,預示該策略將持續推進。特朗普毫不掩飾對歐洲的威脅:7月9日前若不妥協,關稅可能跳升至20%-50%。這種以鄰為壑的策略正將世界拖入“新冷戰”式的經濟割據——要么臣服于美國條件,要么承受貿易孤立。
越南(資料圖)
對東南亞國家而言,依附美國絕非坦途。越南的零關稅讓步使其本土市場門戶洞開,美國產品將如潮水般涌入。有觀察人士尖銳指出:“越南脫得一絲不掛,猶太資本隨時可割韭菜。”柬埔寨紡織業雖暫避高關稅,但讓渡市場主權的代價終將反噬。當網友質問“中國14億市場為何不如美國3億”時,答案藏在社會結構的斷層里——貧富懸殊導致內需引擎乏力,但這恰恰警示:依附外部市場終非長久之計。
歷史經驗昭然若揭:所有以犧牲主權換取短期利益的交易,終將付出更高昂的代價。河內和金邊的選擇如同在鋼絲上行走——經濟上向美妥協換喘息之機,政治上卻可能卷入大國對抗漩渦。中方的警告既是紅線,也是清醒劑:在21世紀的多極世界,真正的安全閥從來不是依附強權,而是堅守戰略自主。當貿易戰演變為制度對抗,每個國家的選擇都在書寫自己的命運。北京的反制利劍懸而未落,卻足以讓所有玩家明白:全球化的棋盤上,沒有免費的棋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