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商品的主要消費群體是0-14歲的嬰童和孕婦。
據《2025年中國母嬰行業市場規模及母嬰用品消費情況分析》調查顯示,2024年中國母嬰行業市場規模達43554億元,2025年預計為46797億元,到2026年中國母嬰行業市場規模有望超過50000億元。
看完這張數據圖,我才由衷地理解那句話,女人和孩子的錢是真好賺啊,雖然這已經是一個公開的商業秘密了。
有人說,花錢能解決的事情,都是小事。也就是說健康的消費狀態是能解決問題的,不會帶來內心困擾。
而非健康的消費,往往是錢花了,內在沖突更激烈了,心事更重了。
點燃你的焦慮,你花錢為自己熄火
我首先要告訴各位剁手同胞們,愛花錢,可能不是你的愛好。
而是別人總有辦法從你手里拿走錢,你只是防守失敗而已。
很多公司在設計商品的時候,都會研究消費者心理,為他們量身定制產品。說白了,就是組團研究怎么讓你買單,怎么賺你的錢。每次消費的時候,像極了一群獵狗瞄準一只蠢蠢欲動的兔子,看著它走近,等待時機將其捕獲。
這群高手們才不會守株待兔,他們總是能巧妙地點燃家長心里焦慮的火苗,坐等飛蛾撲火。
有一天,路過商場,一個年輕的促銷員攔住了我們。他拿著一個題板讓我的孩子跟他一起做游戲,并承諾完成后送給孩子一個玩具。孩子看見做游戲可以獲得玩具,一口就答應了。先是簡單的游戲,她表現不錯,我在一旁也跟著高興。慢慢的游戲難度提高了,孩子也逐漸被難倒了,我在一旁也看得著急。
最后,她獲得了相應的玩具,促銷員說他是某機構的老師,剛才玩的不僅是個游戲,也是一個測試。但測試結果看出,我的孩子某些方面有這樣那樣的不足。為了說服我,他拿出一張紙,上面標注著各種標準,并告訴我只有這些都達標了,以后學習成績才會好。
作為家長,聽到“專業人士”這樣評論,很難不著急。他巧妙地點燃了我的焦慮,一時間我竟然差點就相信了我的孩子這不行,那不行。
接著,他恰如其分地開始給我介紹起他們機構課程的優勢,可以如何如何提高孩子這些能力,幫助孩子未來成為學霸。
我仔細地看完這些標準表的內容,發現符合心理發展的標準,游戲沒有問題,標準也沒有問題,但是,結果解釋是有問題的。
好比讓幼兒園小朋友完成三年級小朋友的考卷一樣,測試下來孩子的分數肯定不及格,但這并不代表孩子能力發展低于同時期標準,孩子能對一道題,都應記作超標,而不是不達標。所以測試結果被錯誤解釋了。
看懂這一點,我就笑了,婉拒離開。
但很多不了解孩子心智能力發展的家長,可能就笑不出來,也走不了了。
這就是市面上最常見的推銷方式:讓你的孩子做測試,發現測試結果不盡人意,再公布測試結果及標準,到這一步就基本能點燃家長的焦慮了。
在成人看起來不是很難的測試,對孩子而言是有難度的。可在那特殊的環境下,家長卻感覺到自己的孩子不是聰明的,沒有任何超前發展的可能性。一瞬間就感覺自己丟了一個天才寶寶。
其實這個套路大家一點也不陌生。同樣熟悉的還有類似這樣勾起喪失感的廣告語——如果你沒有iPhone,你就真的沒有iPhone。
他們成功地讓家長感受到切實的喪失感,又給家長心里的焦慮火苗澆上一勺油。
一旦焦慮產生,內心的惶恐和不安就占滿了全身,瞬間加工出其他更糟糕的夸大的聯想:我孩子沒有某種能力——不久后會變成學渣——無緣清華北大——墮入失敗的一生……
緊接著,商家很熱情地向家長提供解決方案,花錢買他的東西可以彌補喪失,緩解焦慮。
家長們買單是為了安撫自己惶恐不安的焦慮,至于商品本身適不適合孩子已經不在考慮范圍了,可惜的是,家長們卻意識不到,他們還一味地覺得對方說的是對的。
問題來了,為什么做父母的更容易為孩子的事焦慮呢?
卷入意識不到的人生模版
仔細觀察,現在的游戲商業模式簡單講就是,窮玩家花時間,富玩家(人民幣玩家)花錢 。他們會設計各種環節讓你消費,若你不從,就會成為富玩家的消遣。游戲里,所有玩家都嘴上討厭鄙視著人民幣玩家,但其實心里又都想成為他。無形中,玩家們逐步卷入了“羨慕嫉妒恨”的欲望模式中,在意得失。
商業世界里販賣焦慮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可對于養育幼童的父母而言,本能上會提高對外部環境的敏感性,不留神就進了商業獵殺射程以內。如果輕易就被獵殺了,我想大概還有這兩種可能性。
①花錢是成本最小的彌補童年遺憾的方式
某銷售總結:小時候沒穿漂亮裙子的媽媽,更喜歡給女兒囤積公主裙。
衣服如此,玩具也如此,很多嬰幼兒用品被買下來,未必是給孩子使用的。幼年缺失的遺憾,已經讓此刻的自己分不清到底是為了滿足誰的需求而買單。
沒有完美的童年,只要你愿意,一定能找出點遺憾。物質或能力方面的缺失,成了家長最愿意消費的內容。
有的孩子學習鋼琴不是因為他有此類興趣和天賦,而是因為家長小時候有遺憾。二胎也難逃這份遺憾,比如有的二胎學鋼琴,是因為老大錯失了學習的良機。
還有的遺憾是日常帶孩子時累積出來的。比如“打一耳光,給一顆糖”是最常見的,對孩子發了脾氣,就帶他出去消費;不能陪伴孩子,就給他買東西,以此彌補自己的缺位。
家長心里未能消化的遺憾太多,而消費只能換來短暫的安撫。若想持續地安撫,就只有持續的消費。
②想成為“開掛贏家”的潛意識欲望
勞碌的家長們的業余時間,都給了能讓人放松的綜藝,電視劇,短視頻等等,原本你以為那些內容都是娛樂大伙兒的,可那些內容也正潛在地給大家提供“養育模板”。
比如最近熱播的講升學焦慮的電視劇,看起來共情了很多家長,但很多人感覺看完更焦慮了,有趣的是劇中大量穿插了補課機構的廣告,原來這部劇的贊助商就是培訓機構。一邊制造升學焦慮,一邊利用升學焦慮賺錢。
你以為你在看劇?不,你已經被暗示如何做獵物,進入了商業獵殺射程。這個套路最狠的地方在于,你根本意識不到,新長出來焦慮的小辮子,一把被別人抓住了。
曾有人問:如果每家都送孩子學鋼琴,那么彈鋼琴還屬于孩子的特長嗎?
家長們其實很難意識到自己在按“別人制定的模板”在培養下一代。失去了自己的教育價值觀,搞得教育也變得從眾且盲目。這和游戲里的人民幣玩家一樣——買最好的裝備,而且多多益善,只為成為無敵手。
好斗,想贏是每個人都有的欲望。有時為了贏,就想走點捷徑。所謂成為“開掛贏家”的欲望,就是想快速通過增加外在品質,獲得最好的裝備,擊敗他人,坐擁開了掛的人生。
但是,我們都知道,再漂亮的衣服也無法保證孩子成為最閃耀的明星。反而可能因打扮最亮眼,卻表演最拙劣而成為眾人的笑料,留下影響一生的創傷。
因此,家長為孩子開外掛的欲望,一方面可能弄巧成拙,造成童年經歷創傷。另一方面,可能會形成一個影響更深遠更牢固的人格傾向——迷戀外在價值。
保持清醒,花錢要物有所值
家長花錢很容易讓孩子獲得好的裝備,技能,機會,甚至好的朋友圈。但這些在心理學上都被稱為外在價值。
一個人的價值感體驗,分內外兩種。
一是完成任務并清楚自己發揮的作用,然后自我認可,這是內部價值,是真實自信的內核。
二是披著一身豪華裝備,獲得他人贊許,驕傲興奮而內里心虛,這是外在價值能帶來的真實感受,是精致利己主義和拜金主義的內核。
家長們為孩子花的錢,朝內,則長了心智;朝外,就添了裝備。
有一個核心指標可以幫助判斷——買的這些東西或培訓,是孩子當前的自發需求,還是流行模板要求的需求。判斷自發需求,就看孩子當前能力踮踮腳能否夠得到。小孩子的需要會伴隨能力發展自然生發。
還有一個判斷辦法——評估,我們花錢是在讓孩子自己對自己感到滿意,還是在讓孩子獲得更多他人的贊許。
所以,家長為孩子花錢過度,一是被別人設計出了焦慮,又緩解焦慮;二是代償自己的內心缺乏,彌補遺憾;三則是戰勝他人的欲望。
家長擔心孩子迷戀虛擬人物的開掛人生,卻又在現實生活中追求著外掛,把養孩子搞成了玩網絡游戲。一旦孩子的內在被忽視,他可能像游離于世間的游戲人物一般,失去了真實的自我,盲目地追求外掛。這些并不增加底層自信,還可能成為未來的定時炸彈。
如果我們以真實的自我被愛過,能體驗發自內心真切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也就不必慌亂地四處尋找外在的價值了。
了解潛意識,不花無謂的錢!《深入潛意識:解密你不知道的人生》音頻課給你思路。這套課程是曾奇峰首個大眾實用心理課,總結近40年臨床經驗,歷時1年打磨,從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入手,原汁原味的曾氏心理學幫你快速入門心理精神分析流派。
曾老師畢生的追求和理想:讓精神分析那些生澀難懂的智慧成為家喻戶曉的常識。我們可以從這套課程中感受一二,關于父母如何制造孩子的人格、親密關系與自由的代價、沖突的煩惱與價值……曾氏精神分析帶著對孩子、家長、及每個人的關懷,對人一切行為的深入理解,讓人溫暖,同時擁有重新思考的動力。
開始預約心理咨詢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