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區現存最大的單體古建筑,不在大明湖,也不在趵突泉,竟然是游客鮮為了解的府學文廟大成殿。
濟南的府學文廟,雖然了解的人不多,但它卻是我國建筑年代排名第五的文廟,始建于宋熙寧年間,僅次于曲阜孔廟、江西萍鄉文廟、南京六合文廟、蘇州文廟。濟南府學文廟規模曾經非常大,最輝煌的時期,加上“配套”的貢院以及文廟外的附屬設施,據說幾乎占了濟南老城內近1/5的面積。
如今的濟南府學文廟,歷經滄桑,甚至有些濟南人都忘掉了這座曾經的山東最高學府了。誰知道,隨著濟南古城旅游的爆火,它竟然成了旅拍、祈愿的網紅打卡點。
濟南府學文廟位于芙蓉街北與轱轆把子街相接處,大明湖路之南,一堵青磚紅墻黃琉璃瓦的照壁遮擋住了宏偉的院落,這就是府學文廟的南門(正門)了。
府學文廟的影壁(照壁)應是建于清代,長近10米,高5米,背面紅墻中間有圓形磚雕裝飾,雖然是當代復建,但古韻猶存。簡潔的圖案,紅色的背影,也是旅拍取景打卡地之一。
照壁之后,就是文廟的大門。大門為三間歇山式建筑,進深也是三間,黃琉璃瓦覆頂,券型拱門,深紅色大門上裝飾的金色門釘閃爍著金光。大門居中“文廟”金色二字匾額。
穿過大門,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文廟標志性的建筑“欞星門”了。濟南府學文廟的欞星門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三間四柱火焰沖天柱式石坊。欞星門寓意孔子為天上星宿下凡。
濟南府學文廟與其它孔廟建筑布局上有兩處不太一樣,一是欞星門之后有兩座特別的亭子——中規亭和中矩亭,另一則是廟內泮池兩座。
過欞星門,左右各有一古亭,左側為六柱圓攢尖頂式,右側為四柱攢尖頂方形,取“不成規矩,無以成方圓”之意,暗含天圓地方之大成,分別得名中規亭、中矩亭,時刻提醒著后人和學子求學也好,做人也罷,無論何時都要規規矩矩。
亭后就是文廟的標配半月形的泮池了。青石拱橋居中,周圍環繞著百石望板、望柱。傳說拱橋也叫狀元橋,只有高中狀元的人才能從上面走。濟南府學文廟的泮池,那可是引的泉水而來,這種建筑布局在國內文廟中是獨樹一幟。
泮池之后左右分列鐘英、毓秀坊。
文廟的第三道門就是屏門了,也是濟南府學文廟最漂亮的一道門,為重檐五間六柱牌坊,居中匾額“海岱文樞”,那意思不言而喻了,必然說這里才是山東文化(海岱古代也就是山東)中心。自屏門可以一眼望到大成殿的正門,恍然有深宮大院的感覺。
屏門之后左右有數通碑刻陳列,大多數殘破不堪,保存較好的也因年代久遠,字跡早已漫漶不清。
屏門與大成門之間還有一座泮池,不過這座泮池比前面的泮池小一些。為什么在濟南府學文廟為“一廟雙泮”,沒有人能解釋的清,反正這種建筑布局只有濟南有。
大成門是大成殿的正門,舊稱戟門,五間歇山式建筑,中門上懸“大成門”匾,左右抱柱楹聯“先覺先知,為萬古倫常立極;至誠至圣,與兩間功化同流”。
跨過大成門,就是府學文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了,為濟南市現存最大的單體古建筑,也是山東省境內現存最大的單檐廡殿頂古建筑。
大成殿前有月臺,也就是古代祭孔典禮上舉行樂舞儀式的地方。大殿為九間廡殿頂建筑,黃琉璃瓦覆頂,典型的皇家規格。
透過大成門,巍峨莊嚴的大成殿前,妥妥是成年禮、古裝美女打卡拍照的好去處。
府學文廟當然是府學與廟一體的建筑格局,大成殿之后還有兩棟建筑,分別是明倫堂和尊經閣,其中尊經閣為雙層重山檐建筑,是濟南府學文廟建筑群內最高的建筑。
文廟除了這些建筑,在中軸線東西兩側還有復建的更衣所、犧牲所等建筑。古色古香的建筑,紅墻黛瓦,漢服、旗袍美女打卡拍照那是一個美啊。我來的時候正碰上拍婚紗照的,遠遠的蹭拍了一張,感覺特別美!
濟南府學文廟,見證了濟南老城千年滄桑,如今仍保留著宋代基礎、明代格局與清代裝飾的“三重時空密碼”,煥發著中華民族千年文脈的密碼。
學子祈福許愿,穿越時空打卡拍照,絡繹不絕的游客,這里就是濟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