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彭城七里,藏在細微之處。“彭”字甲骨痕里,有下圓墩先民的鑿石聲;彩陶鼓的乳釘,鎖著大彭國的鼓韻;漢畫像磚上的足尖,正叩響戶部山的石板......這些細碎微光,恰是 “彭城七里”的注腳,皆在細節(jié)里鋪展成河。
無線徐州系列報道《巷陌深處是七里》今天推出第二篇,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五省通衢”牌樓。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治河專家、河道總督黎世序站在徐州城武寧門(徐州古城北門,今1818美食廣場附近)外的黃河南岸護城石壩上,眺望城外滔滔不絕的黃河水。他的身后,巍然聳立著一座氣勢恢宏的四柱三開間大門式木牌樓。
此后兩百多年的時間里,這座牌樓一直矗立在徐州古城北端。牌樓正中橫匾北面書“大河前橫”,南面書“五省通衢”。牌樓內(nèi)柱上南側(cè)的楹聯(lián):
五省通衢,禹列堯封神圣地
九州勝境,龍吟虎嘯帝王都
北側(cè)的楹聯(lián):
地鎖江淮,人文一脈興秦漢
渠通南北,氣勢千秋貫古今
它是一位見證者,見證了徐州人為保衛(wèi)家園而做的不懈努力,“大河前橫”與“五省通衢”八個字也成了徐州的另一張名片。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杜充為阻金兵南侵,在今河南滑縣西南掘堤黃河,以水代兵,迫使黃河發(fā)生重大改道。黃河?xùn)|流奪泗入淮,滔滔不息的黃河經(jīng)行徐州。
自此,徐州成了地道的“黃河城市”,城市的命運和黃河緊密聯(lián)系起來。元初,京杭大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流域,徐州成了京杭“運河要埠”。元明清時,朝廷的重要管理機構(gòu)云集徐州,經(jīng)濟昌盛、文化繁華,令人矚目。
(明?徐州地圖)
因水而福,同樣因水而禍。在徐州市中心的城下城遺址博物館內(nèi)的一面墻壁上,有這樣幾段沉重的歷史:
自古以來,洪水多次將徐州推向生死存亡的邊緣,但堅強的徐州人民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家鄉(xiāng)。徐州人用自己的雙手,讓這座古城一次又一次劫后重生。
1815年,嘉慶皇帝采納治水官員黎世序建議,為了減輕黃河對徐州的威脅,批準(zhǔn)在漢王境內(nèi)修建一座水利工程“虎山腰減水壩”,讓黃河提前在徐州上游分流。當(dāng)年秋天,黃河果然迅猛,開放虎山腰天然閘后,徐州城被牢牢保住。
為了紀(jì)念虎山腰水利工程治河政績,南河總督黎世序于1818年在徐州城北門修建了一座牌坊,上書“大河前橫”四個大字。所以牌匾上的“大河前橫”,指的其實是黃河(古汴水)。
65年之后,即光緒九年(1883年),牌坊破敗不堪,徐州道尹趙椿平進行了重修。牌樓矗立在有一丈多高的青石臺上,遠遠望去,巍峨壯觀。趙椿平在牌坊的背面又書寫了“五省通衢”四個大字。
“五省通衢”是對運河城市徐州的贊譽。“五省”是指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南河總督黎世序倡建徐州黃河牌樓時的直隸、山東、江蘇、安徽、浙江運河沿線五省。
自此,“五省通衢”與“大河前橫”這八個字,就與徐州緊緊綁定在一起,一直穿越至今。1988年4月,新建的“五省通衢”牌樓竣工,遷址建在慶云橋東側(cè)不遠的故黃河南岸。
咸豐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黃河從今河南蘭考銅瓦廂決口,主流改道大清河入海,結(jié)束了黃河經(jīng)行徐州七百多年的歷史,給徐州大地留下了一條高出地表1—3米的黃河故道,流淌2000余年的汴河也不復(fù)存在。
今天的黃河故道,在徐州境內(nèi)分為兩條河道:
原主河道稱為廢黃河,從蘇皖交界處的豐縣二壩起,流經(jīng)豐縣、銅山、市區(qū)和睢寧,繼續(xù)東流入黃海,全長173公里;
原黃河分洪道稱大沙河,從二壩入境,經(jīng)豐縣、沛縣入昭陽湖,全長61公里。
由于河床高出地面成為一條懸河,在1855年后160多年時間里,一直沒有貫通。每逢汛期,水位高出地面若干米,加之堤岸殘破、河道淤塞,故黃河如天河一般,懸吊在徐州人民頭頂,隨時都有澆頂之災(zāi)。
上世紀(jì)80年代故黃河舊照
黃河故道黃沙彌漫,有水則澇,無水則旱,農(nóng)耕條件惡劣,人民生活困苦。
上世紀(jì)40年代的徐州故黃河堤防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相繼實施了淮河治理工程、黃河故道治理工程、京杭大運河治理工程等相關(guān)工程。2012年冬至2016年汛前,徐州市境內(nèi)沉淤160年之久的黃河故道中泓全線貫通。
整治后的黃河故道,共恢復(fù)生態(tài)防護堤坡229.4公里、河坡183公里,沿線生態(tài)建設(shè)等工程也相繼配套實施,水質(zhì)和景觀質(zhì)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今日故黃河
今天的故黃河,早已停止了咆哮。但五省通衢牌樓依然堅毅挺拔地屹立在河邊,作為歷代徐州人保衛(wèi)家園的見證者,默默講述著那段過去的歷史。
策劃 | 王經(jīng)波 柳亦剛
撰稿 | 李勇良
美編 | 何佳亮
一審 | 朱宸昕
二審 | 張清 柳亦剛 孫劍
三審 | 王經(jīng)波
轉(zhuǎn)發(fā)+在看,告訴身邊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