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個出生時就有喜鵲為他遮雨的奇特孩子,后來成了明朝開國元勛,官至陽武侯。
更厲害的是,他家族八代人都忠心耿耿為國效力,從朱元璋到崇禎,跨越近300年,直到明朝最后一刻。
這樣的忠烈世家,在中國歷史上實在少見。這個出生就帶著傳奇的孩子是誰?這個家族到底有多不簡單?
命中注定的傳奇將領
薛祿的故事從一個奇特的雨天開始。
元朝末年,山東青島一個普通農家,年輕的母親正在分娩。恰逢大雨,屋頂有個破洞,雨水直往里漏。
奇怪的是,幾只喜鵲飛來,用翅膀撐起一片天空,擋住了漏雨的屋頂。
更神奇的是,兩位路過避雨的元朝將領親眼目睹了這一幕,他們互相看了一眼,心里暗想:這孩子必定不凡。
薛祿雖然出生在山東,但他家族祖籍實際上是陜西。那時候的中國正處于元朝末年,社會動蕩不安,各地起義軍此起彼伏。
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勢頭最猛,當薛祿才10歲時,朱元璋就成功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定都南京,這是洪武元年。
小薛祿從小就對軍事充滿熱情,經常聽大人們講打仗的故事,向往當一名勇猛的將士。
18歲那年,他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主動報名參軍。
命運給他安排了一個重要的去處——他被分配到了燕王朱棣的麾下。這個決定改變了他的一生,也為他家族后來的榮耀奠定了基礎。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被封為燕王,鎮守北平(今北京)。
年輕的薛祿在朱棣手下勤勤懇懇,學習武藝和軍事知識,逐漸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和忠誠品質。朱棣也很欣賞這個年輕人,給了他不少歷練的機會。
薛祿沒有辜負朱棣的期望,在多次對抗北方蒙古勢力的戰斗中表現出色。
他頭腦冷靜,身手敏捷,作戰勇猛,很快就在軍中站穩了腳跟,成為朱棣信任的得力助手。
生死瞬間的兩次救主
朱元璋去世后,他的孫子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實行"削藩"政策,想要削減諸王的權力,這引起了朱棣的不滿。建文元年(1399年),靖難之役爆發,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反抗建文帝。
薛祿面臨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擇:是繼續效忠朝廷,還是追隨自己多年的主公朱棣?他毅然選擇了后者。
“靖難之役”中,真定之戰(今河北正定)是重要戰役。
薛祿率軍奮勇沖鋒,擊潰了朝廷軍隊,立下首功。這場勝利極大鼓舞了朱棣軍隊的士氣,也讓薛祿的名聲在軍中傳開。
但真正讓薛祿名垂青史的,是他兩次救朱棣于危難之中的壯舉
第一次發生在東昌之戰(今山東聊城)。朱棣軍隊遭遇朝廷大軍襲擊,形勢危急,朱棣的戰馬被射傷,眼看就要落入敵手。
千鈞一發之際,薛祿奮不顧身沖到朱棣身邊,下馬讓朱棣騎上自己的戰馬逃離,自己則徒步殺出一條血路,這一舉動深深感動了朱棣。
第二次救主發生在濟南城下。朱棣軍隊攻打濟南城,朱棣親臨前線指揮。
當朱棣騎馬進入城門洞時,守城士兵突然放下鐵閘,企圖將朱棣困住殺死。
情況萬分危急,薛祿眼疾手快,用長槍頂住下落的鐵閘,給朱棣爭取到逃脫的時間。
鐵閘的重量幾乎壓斷了薛祿的長槍,但他硬是憑借驚人的力量撐住了關鍵的幾秒鐘。這次救援更是險象環生,如果薛祿稍有遲疑,歷史可能就要改寫了。
朱棣永遠不會忘記這兩次生死攸關的救援。
“靖難之役”最終以朱棣勝利告終,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位,改年號為“永樂”。
作為功臣,薛祿被封為都督僉事,開始了他輝煌的軍事生涯。
北疆守護者
永樂年間,朱棣多次北伐蒙古,薛祿是主要將領之一。蒙古雖然被趕出中原,但仍然是北方邊境的主要威脅。
薛祿在五次北伐中都表現出色,他熟悉蒙古人的作戰方式,善于利用地形優勢,多次擊敗蒙古軍隊。
永樂十八年(1420年),為表彰薛祿的卓越功績,朱棣特別封他為
這個封號非常珍貴,據《明史》記載,明朝初期因靖難之役功勞而封侯的只有五人,薛祿就是其中之一。能得到這樣的榮譽,足見朱棣對薛祿的器重和信任。
朱棣去世后,他的長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年號洪熙。
雖然朱高熾只在位一年多就去世了,但在這短暫的時間里,他任命薛祿為鎮朔大將軍,負責巡視北方邊疆,防御蒙古入侵。薛祿不負重托,穩定了北方邊境局勢。
朱高熾去世后,他的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
宣德年間,朱瞻基的叔叔、漢王朱高煦發動叛亂,企圖奪取皇位。薛祿率軍平定了這場叛亂,再次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和對明朝的忠誠。
薛祿一生中最后一次重大軍事行動是出兵攻打瓦剌。
瓦剌是蒙古的一支重要部落,經常騷擾明朝邊境。薛祿雖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親自率軍出征,擊敗了瓦剌軍隊,為北方邊境贏得了一段和平時期。
宣德五年(1430年),薛祿在北京去世,享年73歲。朝廷追封他為鄞國公,以表彰他一生的功績。
薛祿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從一個普通農家子弟到名垂青史的功勛將領,他的傳奇經歷證明了他出生時那個喜鵲遮雨的預兆并非空穴來風。
八代忠烈
薛祿去世后,他的爵位由長子薛詵繼承,成為第二代“陽武侯”。
薛詵不負父志,也成為一名出色的將領。他參加了明朝對云南麓川的軍事行動,不幸在戰斗中犧牲,為國捐軀。
薛詵的兒子薛琮繼承爵位,成為第三代陽武侯。薛琮生活的年代正值明英宗朱祁鎮時期。
當時,蒙古瓦剌部落強大起來,威脅明朝北方邊境。明英宗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一戰中大敗,自己也被俘虜,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朱祁鎮被俘后,他的弟弟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年號景泰。
瓦剌軍隊一度南下威脅北京城,形勢萬分危急。當時擔任兵部尚書的于謙組織北京保衛戰,薛琮積極參與,為保衛首都立下汗馬功勞。
薛氏家族的忠烈傳統就這樣代代相傳,從第四代到第七代陽武侯他們的史書記載相對較少,不過他們都追隨祖先的腳步,為明朝效力,或在朝廷任職,或在邊疆征戰,維護國家安全和統一。
到了明朝末年,內憂外患,國勢日衰。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率軍攻占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明朝滅亡。
在這危急時刻,第八代陽武侯薛濂仍然堅守職責,奮力保衛京城。
最終,他在戰斗中被李自成軍隊所殺,與明朝共存亡,陽武侯的世系也隨之終結。
《——【·結語·】——》
薛祿從出生時喜鵲遮雨的神奇男孩,成長為兩次救主的忠臣猛將,他和后代八代忠烈的故事讓人肅然起敬。
一個普通家庭,能培養出這樣的人物,并且代代相傳忠誠報國的精神,實在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薛氏家族的傳奇告訴我們: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關鍵時刻敢于擔當、無所畏懼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