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日報客戶端消息,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北京舉行的國際論壇上發出振聾發聵的呼吁:面對美國的關稅大棒,中日韓三國必須聯合應對。這一直言讓全場陷入瞬間寂靜。
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起的貿易戰陰云至今未散。2018年3月,他憑借《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以國家安全為名,悍然對進口鋼鋁產品加征關稅。全球多國鋼鐵被施以高達25%的重稅,鋁制品關稅也達到10%。中日韓作為主要目標,首當其沖。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行動,包括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并重新談判《美韓自由貿易協定》,早已清晰地勾勒出其對重塑國際貿易規則的強硬意圖。強硬的關稅政策成為其施壓貿易伙伴、迫使對方坐上談判桌的核心手段。
特朗普(資料圖)
華盛頓揮舞的關稅大棒已令東京、首爾和北京付出沉重代價。對日本來說,高達25%的鋼鐵進口稅成為懸在其鋼鐵行業頭頂的利劍。根據日方發布的經濟評估數據,此關稅政策每年給日本經濟造成的損失估計約達5億美元。韓國的處境同樣艱難,盡管與美國重簽貿易協定后贏得部分鋼鋁關稅豁免,但配額限制猶如無形的繩索,嚴重制約了其出口潛力。根據韓國貿易協會的報告數據,美國關稅政策實施后,相關產業年出口額減少幅度在7%至15%之間波動。
這持續的外部壓力,促使三方重新審視共同利益的基礎有多么廣闊而深厚。中日韓三國貢獻了全球約四分之一的GDP體量,區域內供應鏈如精密齒輪般深度咬合。中國作為最大的制造基地與消費市場,源源不斷吸納來自日韓的高端零部件、精密設備和先進技術。日本以其精密的科技與深厚的工業實力成為區域供應鏈的核心節點;韓國則在半導體、高端顯示面板等領域占據全球高地,其產品在中日兩國的產業鏈中不可或缺。三國經貿數據清晰印證著這種共生關系:2022年三國間貿易總額逼近一萬億美元,中日韓互相之間的直接投資存量和流量數據極為亮眼。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中日韓三方的利益關聯都極其廣泛而深遠。
特朗普(資料圖)
鳩山由紀夫在論壇的發言恰在此刻擲地有聲。“面對美國關稅壓力……我們需要攜手應對”。他明確主張中日韓應形成統一陣線。會場陷入了短暫的寂靜,隨即響起的是對這位前政要遠見卓識的深深認同。鳩山的呼聲雖直指現實困境,卻也映照著區域經濟自立自強的長期渴求。其深遠意義在于:它勇敢地戳穿了面對強權時分散應對的脆弱性,提出了區域內聚力抗爭的實際道路。三國各自獨立與華盛頓周旋數年的實踐已證明,一盤散沙的狀態在強大的外部壓力面前成效甚微。
合作之路布滿荊棘。歷史積怨、領土爭議、戰略猜忌如頑固磐石橫亙其間。近年的日韓貿易摩擦則更添一層現實的復雜性。半導體材料的出口管制爭端一度讓兩國關系跌入冰點。這些深層次的矛盾對快速建立緊密經濟同盟構成了嚴峻挑戰。更棘手的是,任何可能被理解為有意“對抗美國”的舉動,都可能引發地緣政治的連鎖反應。然而全球化裂痕加深的現實昭示了合作的必要——若無法在區域內協調一致,各國面對主要貿易伙伴壓力時的處境將更加孤立無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模型預測具有警示性:當前貿易緊張格局若持續發酵,長期內可導致全球經濟總產出遭受巨大損失,最高可累計減少1.4萬億美元。
特朗普(資料圖)
重重困難中,曙光已在行動中顯露。三國圍繞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機制的互動日益密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落地為深化經貿規則融合鋪平道路。高層間的對話逐步恢復活力,尤其是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機制的重啟為政策溝通注入動力。當單邊主義盛行,當關稅壁壘升高,三國深刻意識到抱團突圍已不是可選項,而是關乎繁榮前景的必選項。
山雨欲來風滿樓,當外在壓力試圖割裂市場與供應鏈時,共通的利益總能超越那些猜忌的陰影。三國最終能否放下過往,共同舉起那面協作之盾?世界經濟格局即將進入新一輪洗牌階段。答案,就在三國每一次對話的誠意、每一步行動的默契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