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的李先生(化名)不幸被確診為Graves病(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后,遵醫囑開始服用常用抗甲狀腺藥物甲巰咪唑(MMI)。然而治療過程并非坦途,他很快出現了嚴重的皮疹、瘙癢等過敏反應,同時肝功能檢測也亮起“紅燈”——轉氨酶顯著升高。這兩種情況均屬于抗甲狀腺藥物的常見的不良反應。
按照常規診療路徑,當患者無法耐受抗甲狀腺藥物時,放射性碘-131(I-131)治療常被視為有效替代方案。但李先生對此顧慮重重,主要擔憂I-131治療后可能發生永久性甲狀腺功能減退(俗稱“甲減”),需終身服藥替代治療。面對患者的切實擔憂與治療困境,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蘇州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薛鵬并未機械遵循常規,而是與李先生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溝通。在全面分析其病情特點、既往藥物反應及個人意愿后,醫患雙方共同決定:嘗試換用另一種抗甲狀腺藥物——丙硫氧嘧啶(PTU),并采取極為謹慎的“小劑量起始、密切監測、緩慢加量”策略。
令人欣慰的是,轉換藥物并采用精細給藥方案后,李先生未再出現明顯的皮膚過敏癥狀,多次復查肝功能指標也穩定在正常范圍內。在嚴密的隨訪監測下,PTU劑量被安全、有效地逐步調整至治療所需水平。可喜的是,最近一次(一個月前)的甲狀腺功能復查結果顯示,李先生的FT3、FT4、TSH、TSI等關鍵指標均已完全恢復正常范圍,標志著其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且成功規避了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李先生對治療效果非常滿意,還特意送來錦旗以表感謝。
薛鵬介紹,此次李先生的成功治療案例,是臨床個體化精準醫療的生動體現。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理解其顧慮,是制定被接受且有效治療方案的前提,當出現藥物過敏和肝損后,基于患者具體情況,靈活調整策略。在嘗試替代藥物或調整方案時,對藥物不良反應和甲狀腺功能的密切監測不可或缺,是醫療安全的重要基石。任何治療(藥物、I-131、手術)均有其利弊。醫生需專業評估,患者需充分知情,共同決策,找到最適合當下病情與個人需求的平衡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