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喧囂中,街邊攤曾是無數人心中的美食圣地,夜晚的燈光下,熱氣騰騰的小吃攤、香氣四溢的燒烤架,構成了街頭巷尾最生動的風景線。
然而,這些年,不知大家發現沒有,曾經熱鬧非凡的街邊攤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魅力,真正愿意去街邊攤吃東西的人越來越少了。
以前是沒錢才吃路邊攤,現在也是沒錢吃路邊攤,發現沒,很多路邊攤竟然比門店還貴了。
長沙夜市麻辣燙隨手拿幾串菜葉子和丸子就要106塊,如果是在店里30頂天了。安徽攤主的提拉米蘇敢賣30一份,隔壁正經蛋糕店里面才15。坐標杭州,有網友買了碗炒粉干15塊錢,打開沙縣外賣一看才9塊。把幾片檸檬加一些冰塊攪一攪湊著賣,蜜雪冰城賣5塊,地攤加價到15來賣。最絕的是燒鳥攤,直接對標高端日料店的價格,一串牛舌20 ,一串雞翅12,牛肉12,五花肉10,紫蘇雞皮蝦12,2串招牌西葫蘆10塊,肥腸12,鰻魚25,一共135。怪不得老板說西葫蘆是招牌了,一串2片5塊錢,5塊錢在菜場都能買2斤西葫蘆了。
而且,一條街上的小攤放眼望去明碼標價的不超過一半,就讓大家盲買,口味、服務、環境要啥啥沒有,但是賬單一算,半天班都白上了。
評論區的網友一針見血的說,千萬別共情擺攤人辛苦,96年小伙靠市中心擺燒烤攤,市中心買下了2套房。雖然說這是個例,但是講道理,擺攤而已,又沒有天價的店租,又沒有人工成本,按理說應該物美價廉,接地氣才對,咋還能賣這么貴。
我們把時間線拉回到上世紀 90 年代,那時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浪潮洶涌,國企改革成為了時代進程中的關鍵節點。東北這片重工業基地深受沖擊,很多職工都失業了。那下崗之后是很難進入新的行業。
為了生計,很多人就去擺攤。那具體賣些啥呢?典型的就有早餐、麻辣燒烤和季節性的水果攤,或者啊就是去農貿市場賣水產生鮮。擺攤就是為了養家糊口,況且那時候啊確實很多人都失業了,買東西很看重價錢。所以路邊攤的價格是真的實惠,主打一個薄利多銷。收入呢也挺低的,但在那個年代,一個小攤其實承載了他們對于新生活的希望,也讓我家庭度過了最困難的階段。后來隨著經濟發展,擺攤不單是條活路,還是很多年輕人的副業選擇,或者是創業嘗試。
而現在地攤變得這么貴,物價上漲、成本增加只是原因之一,地攤主定價存在認知偏差也是一個原因。
攤主對顧客的消費觀念也存在錯誤的認知,他們認為同一件產品,店里面賣多少自己就可以賣多少。
但是他們卻沒有想過,顧客去店里面消費,有空調吹,環境舒適;而在地攤上消費,只能聞到汽車尾氣。
現在的攤主對于價格的定位,還沒有去做一個沉淀與調查,就很簡單地認為只要自己做好產品,顧客就一定會買。
不過,最重要的核心原因還是不純粹了。
以前人擺攤是為了賺點微薄的收入補貼家用,現在擺攤只是附帶,一個小小的攤位具備了社交零售流量的屬性。有人開著50多萬的車出來擺攤,露營椅一擺,手工咖啡一磨,就為了體驗生活。有人支著腳架,帶著精致的妝容在手機鏡頭下直播做煎餅果子,賣出去多少無所謂,打賞到位就行。至于價格更是喊的天花亂墜,什么高定、私定都在強行擠入地攤圈,刺鼻的香水說是特調,三無產品說是手作。
過去擺攤圖個溫飽小錢,現在擺攤都想財富自由。
最讓人詬病的就是衛生問題,切水果的刀直接拿來修腳皮,蘸料往燒烤上一抹,科技與狠活拉滿。還有網友發現樓下臟亂的小巷里面停滿了攤車,里面裝了不知道多少天的肉,每次路過味道都及其刺鼻。敞開式操作,灰塵尾氣都在自由落體,食材暴露,保險得要靠心誠則靈。相比正規的門店,路邊攤衛生狀況更沒有保證。
難怪有人是這么形容路邊攤的,煙火留給居民,油污留給清潔工,擁堵留給路人,鈔票留給自己。
最后,想對所有人說,路邊攤漲價,漲的不只是數字,是生活的壓力,是煙火氣的稀釋,是普通人對 “性價比” 的最后堅守。
它不該變成奢侈品,更不該成為資本炒作的工具。如果你身邊還有良心小攤販,多去光顧幾次吧,別嫌棄煎餅攤的阿姨動作慢,她可能在給你多打個雞蛋;別吐槽烤紅薯的大爺秤不準,他或許在偷偷給你挑最甜的那個;哪怕只是買根 2 塊錢的蔥,也能讓他們多撐一天。
城市的溫度,從來不是高樓大廈堆出來的,而是這些接地氣的路邊攤,用煙火氣焐熱的。
轉發給身邊的人,一起守護這份溫暖 。別讓 “吃不起路邊攤”,成為我們共同的遺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