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俄軍以728架無人機和13枚導彈發動開戰以來最大規??找u,試圖用高密度打擊壓迫烏克蘭西部戰略后方時,東線局勢卻被烏軍反手打穿。
不是在哈爾科夫,也不是在頓巴斯,而是在蘇梅北線的孔德拉托夫卡——一個原本被俄軍視為“非重心區域”的地方。烏軍突然發動多線突擊,一口氣將戰線推進2.5公里,把這個“防區夾縫”打成了前線最大破口。
更要命的是,為救這一口子,俄軍不得不動用了僅剩的幾支預備力量,這意味著——戰略調度空間正在收縮。
烏軍趁隙反撲,撕開戰線
烏軍在蘇梅方向的攻勢來得既快也準。沒有復雜戰術,不靠高科技裝備,而是以密集滲透和分隊攻擊,一點點撕開孔德拉托夫卡與康斯坦丁諾夫卡之間的接合部。
這一帶長期被俄軍忽視,僅部署了地方性守備單位,兵力稀疏,缺乏裝甲掩護和炮兵支援。烏軍判斷精準,集中兵力圍繞村莊北部發起攻擊,很快推進2.5公里,攻入村莊中部。
從戰術意義上看,這不是奪村,而是“撬動防線樞紐”——孔德拉托夫卡是俄軍北段與東段防御的聯絡節點,一旦失守,整個蘇梅北線都將被迫調整部署。
周邊全面開花,烏軍不是孤點作戰
更復雜的是,這并不是孤立突襲。烏軍同時在阿列克謝耶夫卡、新尼古拉耶夫卡、瓦拉基諾等方向展開圍繞式牽制。
在阿列克謝耶夫卡以東,烏軍由北面突破3公里以上,切斷了其與新尼古拉耶夫卡之間的主公路,使俄軍補給線路陷入癱瘓,只能依賴田野運輸——一眼望盡,無掩無援。
在南面,烏軍則正從瓦拉基諾方向向北推進,意圖形成夾擊。
戰術目標已非常明確:拖死外圍據點,鎖死后路,形成“防線內反攻”的戰術閉環,最終拿下阿列克謝耶夫卡——徹底撕裂俄軍第二防區。
俄軍被迫出動預備力量,調度壓力暴露
面對這輪攻勢,俄軍調出了能用的所有“機動力量”:
第40摩步旅與第155海軍步兵旅被緊急抽調增援孔德拉托夫卡;
第177海軍步兵團從北面反打烏軍推進通道;
同時,第83空突旅、第11空突旅也被派往亞布洛諾夫卡至瓦拉基諾一線,試圖夾擊烏軍翼側;
并調動第22和第1443動員摩步團作為預備梯隊填補空缺。
本質上,這是俄軍在該方向上最后一批可動用的戰術儲備部隊。
第40旅和155旅主力到位后從村莊南部和東部反擊,略微迫退烏軍50-100米,但并未形成戰場反轉。而第155旅先頭部隊被派往阿列克謝耶夫卡,面臨“三面受敵”的包圍態勢,僅靠田野支援,彈藥、食品和衛勤都極度緊張。
簡而言之,俄軍不是不想反擊,而是打得太分散、補給太脆弱、縱深太淺。
空中支援到位,俄戰術火力開始轉向
面對地面劣勢,俄軍在孔德拉托夫卡方向調動空軍加碼。
社交平臺流出的畫面顯示,俄軍戰機對烏軍陣地投下包括500公斤級與3噸級滑翔炸彈,炸點密集、破片范圍大?;鑿椝幍氖褂靡馕吨碥娍哲娫趯υ搮^域具備了初步壓制權,但問題是,這類火力在村鎮巷戰中難以精準發揮作用。
重火力投放雖能破壞烏軍陣地,但難以摧毀已進入建筑群作戰的步兵單位,反而容易削弱后續俄軍反攻路徑。
真正的主戰區并不在這里,俄軍戰術偏重暴露風險
實際上,孔德拉托夫卡和阿列克謝耶夫卡從來不是俄軍戰略重點。當前俄方的主攻方向仍是蘇梅南線的尤納科夫卡—薩德基一線。
這一線正是通往庫爾斯克的H-07公路所在,去年烏軍曾依托該路線一度攻入俄邊境城市。俄軍當前兵力主力包括第76空突師、第106空降師、以及810海軍步兵旅一個營,全數投入該線作戰。
俄軍顯然計劃通過控制該路段建立“戰術緩沖區”,構筑縱深防御前沿,壓制烏軍再次滲透。但代價是——北段兵力空虛,被烏軍精準擊穿。
從某種意義上說,孔德拉托夫卡正成了“戰術調度溢出”的犧牲品。
結語:烏軍未必能徹底突破,但俄軍調度體系正在吃緊
孔德拉托夫卡失不失守,軍事上是一個點,但戰略上卻反映了俄軍防線面臨的結構性壓力。
當俄軍的空中打擊主攻烏西后方時,地面部隊卻在戰術非重點區域被對手牽制、撕裂、防守斷面接連塌陷,不得不提前動用預備力量,而真正的主戰場——尤納科夫卡一線,還沒完全打開局面。
更殘酷的是,烏軍這輪攻勢并不依賴重裝火力或大規模機械化進攻,而是滲透、小規模合圍、多點撕扯的組合打法。消耗不大,效果卻足夠逼迫俄軍露出調度疲態。
蘇梅方向的戰局,也許只是整個戰線節奏變化的前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