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自從印巴空戰之后,雖然印度來了個喪事喜辦,完全看不出戰爭失利,但在空戰中頻頻出問題的法國卻一直沒怎么有面子,畢竟自家的陣風戰斗機在搏斗中被我國的飛機一陣子吊打,這事情放誰身上面子也過不去。
但現在法國好像從失利的陰霾中走出來了,同印度一通挫傷之后,將印度變成了陣風機身生產基地,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印度將成陣風機身生產基地
這次法國的動作確實挺大的,已經決定把陣風戰斗機的機身生產放在印度,戰斗機這東西跟普通商品可不一樣,涉及的技術精度非常高。
法國達索公司是軍工巨頭,讓它同意在印度建廠生產機身其中絕對有不少門道。
根據法印兩國簽的協議,印度的塔塔先進系統公司將負責生產陣風的機身部件,這些部件包括前機身、中央機身、后機身以及后機身側殼。
現在塔塔公司已經在印度南部城市海得拉巴建造了一座新工廠,按照規劃這家工廠到2028年每月要生產兩具陣風機身,專門給印度和國際客戶使用。
當然法國人不可能把全部生產線搬到印度,這個新公司生產的只是機身部分,核心技術還牢牢抓在法國人手里。
可為什么法國要選擇印度呢?其實這里面是有歷史淵源的,早在十年前印度向法國采購36架陣風時就提了一個要求,法國必須把一部分生產放在印度本地進行。
不過那時法國對印度的航空工業水平特別不信任,一直都沒能同意,這事也就拖到了今天,現在法國手上積壓的訂單太多,產能有點跟不上了,這才想起有印度這么個地兒可以用。
這些年達索一直擴大產能,但效果卻相當有限,這次就著空戰失利將生產線放在印度,明面上是為這次失利給印度人一個交代,其實也是在幫法國緩解產能壓力,絕對的雙贏。
對法國來說,印度造個飛機殼子自己不會產生任何威脅,畢竟真正的靈魂還在法國人手里,航電系統、雷達、發動機和飛控軟件都被捂得嚴嚴實實。
不過印度對這次合作計劃倒是挺期待,國內對這次合作也大肆宣傳,海得拉巴的新建工廠被印度媒體吹成了不印度制造能力的象征,更成了印度努力提升航空工業水平的希望。
不過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印度要想完全玩轉陣風的機身生產是沒那么容易的,畢竟高精度制造對工人、管理、供應鏈的要求非常高,但從印度之前的表現來看,翻車幾乎是大概率事件。
法國背后藏著什么算盤?
不過現在法國跟印度的合作已經越來越多了,不管是之前法印合辦的AI大會,還是這次將陣風生產線放在印度,現在法國和印度的關系好像進入了蜜月期,什么事情都想綁在一起。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呢?兩國之間是抱在一起,究竟意欲何為呢?
我們先從法國這邊來開始看,法國的陣風這些年在國際市場上賣得特別火,光印度這單生意就是數十億歐元的大單子。
但法國國內的產能有限,想擴充又覺得成本太高,這種情況下把部分生產環節外包給印度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讓印度生產機身可以讓法國騰出手集中力量生產關鍵核心部件,而且印度都勞動力便宜,讓印度制造部分零件可以大大降低生產陣風戰斗機的成本,所以不管是產能擴張還是節約成本,法國都是合作里的贏家。
更何況印度還是陣風的大客戶,現階段印度又向法國訂購了36架飛機,只要雙方運作的號,后續增購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所以法國在這個階段必須要讓印度覺得自己被重視了,這樣才能讓法國保住印度這個超級大客戶,順便在未來的訂單競爭里占盡優勢。
這就是法國和俄羅斯美國搶市場的關鍵一招,畢竟之前俄羅斯跟印度的軍備買賣已經常態化,美國也一直在跟印度推銷F-16和F/A-18。
如果法國人這時候再不做點什么,印度很有可能會轉投美俄的懷抱,這么多年的軍貿合作斷了實在太可惜,而且法國還可以借此加強自己在印度洋地區的存在感,地緣政治上也有好處。
印度當然也不是冤大頭,莫迪還是很有想法的,在他上臺后一直推印度制造計劃,想通過國際合作逐步提高國內的制造能力。
印度的航空工業起步晚,但夢很大,雖然他們光輝MK2戰斗機還在測試,離量產還很遠,但能參與陣風這種頂尖戰斗機的生產,絕對會對自家戰機有所提升。
印度海軍還剛下了26架陣風-M艦載機的訂單,這次合作為印度未來的裝備升級開了個好頭,工廠將來生產出的機身肯定會首先供應印度自己的海軍和空軍。
對印度來說,工廠建起來之后,技術人員有了鍛煉機會,一定會帶動印度整體制造水平的提升,莫迪已經將這次合作看成了印度航空工業崛起的標志了!
印度空軍為何鐘情陣風?
這次印度空軍的采購讓很多人有點摸不著頭腦,畢竟這次陣風戰斗機在戰場上的表現并不太好,印度為什么還要繼續向法國下訂單呢?
其實印度是有自己的考慮的,陣風屬于第四代半多用途戰斗機,裝備相當先進,它配備了RBE2-AA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達到200公里,能在復雜的戰斗環境中鎖定多個目標。
再加上流星遠程空對空導彈和斯卡普巡航導彈這些頂尖武器系統,陣風的打擊能力非常出色,S型進氣口和三角翼設計也讓它在機動性上有很大的優勢,高速狀態下仍然能維持優秀的操作性能。
畢竟印度目前服役最多的還是老舊的米格-21,這么比起來陣風幾乎是飛躍性的提升,而且從紙面數據來看,陣風的性能比我國殲-10或巴基斯坦的JF-17梟龍是強不少的。
之前印度一直對米格-21這種老舊機型頭疼不已,這種動不動就摔了的飛機讓印度飛行員成了高危職業,再加上米格飛機的性能已經逐漸跟不上時代,引入陣風成了印度空軍提升戰斗力的最好方法。
雖然這次空戰的表現有些差強人意,但或許不能全怪飛機本身,印度飛行員的操作也存在一定問題,現在印度再次想法國下訂,未來大概率會將陣風部署在靠近我國和巴基斯坦的邊境地區。
而且從印度的角度來看,用陣風對抗我國殲-20和巴基斯坦的F-16也不是癡人說夢,畢竟法國陣風在國際演習里多次擊敗過美國F-22這樣的頂尖五代機,從模擬對抗結果看,陣風在現代空戰里的生存能力相當強。
只不過飛行員的素質和作戰體系才是空戰的關鍵,印巴空戰時印度表現不佳,已經有不少軍事專家指出印度的空中作戰體系有漏洞,戰機的協同作戰能力不夠強。
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是光買陣風能解決的,還得通過長期訓練和整合現代化作戰系統,所以這次印度政府就是想通過這筆大訂單進一步學習法國的空中作戰體系,吸收人家優勢的同時和自己現有的空軍力量結合,提高整體作戰能力。
法國這邊既然同意和印度合作生產,其實也有意通過技術轉移方式加深合作,讓印度飛行員逐漸熟悉陣風的作戰習慣和操作,形成更為默契的戰斗力。
印度對陣風如此依賴不僅因為這款戰斗機技術領先,還因為它正好契合印度的國防戰略需求。
印度一貫追求的是戰略自主和強軍夢,航空工業現代化是非常重要的,但國產戰斗機發展的速度遠不如預期,這讓印度必須得通過國際合作引進先進裝備來滿足防務需求。
之前印度一直從俄羅斯進口戰機,但這幾年俄羅斯產品的問題不少,維修和零件供應經常拖后腿,這就讓印度必須尋找其他可靠的合作伙伴。
這時挺身而出的法國正好愿意轉讓部分技術并幫助印度實現戰斗機本土化生產,這一下子就讓印度抓到了救命稻草。
結語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交易,印度愿意花大價錢購買陣風和進行本土生產也是一種在短時間內提升國防實力的權宜之計。
但真正的國防自主還是得依賴自主研發的先進戰斗機,只不過印度的光輝MK2和五代機項目到現在依然是路漫漫其修遠兮,軍事強國的夢,還得靠自己一步步走出來。
陣風撐死了只是給印度一個短期內提升戰斗力的機會,但真正的長期依賴還得看國產戰機的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