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白麗
出品 | 勇礪商業評論 阿桶觀察
今天刷到一個天雷滾滾的新聞—— 宗申動力居然把自家新發布的電動三輪車直接命名為“智界 S300”和“問界 Q1p”。
有業內人士稱,這波操作簡直把“碰瓷式營銷”玩明白了,堪稱三輪車界的“米時捷”。
三輪車界的“李鬼” 狂歡
7 月 8 日,宗申動力在重慶發布了兩款電動三輪車新品,名字中直接把鴻蒙智行旗下的熱門汽車品牌“智界”和“問界”兩個“照搬”過來。
從官方放出的圖片來看,智界S300是帶封閉式車棚的設計,看起來更像傳統的載貨三輪車;而問界Q1p則是敞篷設計,造型更簡單樸素,主打“老頭樂”風格。
網友們看到這波“撞名”大戲,笑著調侃:“這名字這么洋氣,不知道有沒有搭載智能駕駛系統?” “這智能駕駛該不會是腳蹬子驅動吧?”
汽車圈的人都知道,“智界”和“問界”是鴻蒙智行旗下金字招牌,不管是智界的高端新能源車,還是問界的熱門車型,都是有正經注冊商標的,在市場上積累了多少口碑和辨識度,宗申動力這波“碰瓷”操作真的讓人看傻了眼……
但這一切也只是網友印象。
其實,低速電動車領域早已形成“蹭名產業鏈”。此前小米 SU7未上市時,“M七”老頭樂已上路,“金彭SU7”至尊版也橫空出世,直接把小米的命名套路玩成 “梗圖素材”。
更有網友的感觸發人深省,之前大家都說小米在外形上抄襲保時捷和法拉利,想不到這次小米自己也成為抄襲行為的受害者,只不過是在品牌名稱上。
有網友調侃:“建議直接叫‘特斯拉 Model 3’,還能蹭自動駕駛的流量。”
抄襲背后的“毒瘤生態”
有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明目張膽的商標侵權,本質是低成本博眼球的“捷徑思維”。顯然,宗申動力若未獲授權,極可能構成侵權。
但反思此事,也頗有疑點,宗申動力作為上市公司,不可能不知道“智界”“問界”早已被奇瑞和賽力斯注冊為商標。其工作人員對外聲稱 “合法合規”,或許已經做過基本的商標檢索,不過這或許也暴露出行業對知識產權的漏洞。
根據《商標法》,未經許可使用近似商標可能面臨非法經營額3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者將追究刑事責任。
抄襲,絞殺商業未來的慢性毒藥
抄襲者終將被市場反噬。
曾靠“保時泰”風光一時的眾泰汽車,最終因缺乏核心技術走向破產。2024 年僅賣出 14 輛車,凈資產同比驟降 80.98%,連續6年虧損,高管薪酬卻逆勢增長61.45%。數據背后,是市場對抄襲者的無情反噬,沒有創新支撐的虛假繁榮,終將如泡沫般破裂。
而“金彭金剛” 三輪車被查扣的案例顯示,山寨產品常導致消費者誤認,損害正版品牌信譽。
中山家電產業曾以2400億元產值領跑,卻終因抄襲陷入同質化競爭,產品不合格率達 22.5%,數百起知識產權案件頻發。曾經的千億集群如今面臨轉型困境,若不擺脫 “模仿怪圈”,終將淪為“低端制造”的代名詞。
更值得警惕的是,近些年來,抄襲似乎正在形成“破窗效應”。
家電行業22.5%的產品不合格率背后,是“螞蟻雄兵”式企業靠抄襲壓縮成本;微短劇行業洗稿、融梗成風,甚至出現“翻拍復刻”級侵權。當抄襲成為生存法則,真正的創新就成了奢侈品。
在全球產業鏈中,“中國智造”正憑借華為等企業的努力贏得尊重。鴻蒙智行旗下品牌投入大量資源研發智能駕駛技術,2024 年避免 9.4 萬次潛在碰撞,用技術實力贏得用戶認可。
而抄襲者卻奉行“拿來主義”,竊取他人研發成果,可能讓“中國模仿”成為標簽。當“中國智造”萬一被“中國模仿”所取代,必將影響全球產業鏈地位,華為等企業辛苦建立的技術口碑,可能被這些行業“小聰明”消耗殆盡。
從喜茶被質疑抄襲人文茶品牌,到微短劇行業“連臺詞都照搬”,抄襲正在腐蝕商業倫理底線。
這種行為若泛濫,將導致創新者失去動力,整個行業陷入“劣幣驅逐良幣” 的惡性循環。
破局之道:從“模仿” 到 “超越”
面對抄襲亂象,需要多方合力。
2025 年《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推進計劃》明確加強侵權懲罰性賠償,企業應積極維權,讓抄襲者付出代價。
鴻蒙智行通過注冊“五界”商標強化保護,其他企業也應建立知識產權防火墻。
比亞迪CTB 電池技術、蔚來激光雷達設計等案例證明,技術創新才是真正的護城河。
此外,還需要消費者拒絕為山寨產品買單,用腳投票支持原創品牌。
三輪車蹭汽車品牌的熱度,看似是個笑話,實則折射出整個商業生態的困境。當“抄襲有理”成為潛規則,當“創新有罪”成為常態,我們這個行業失去的不僅是幾個商標,更是一個民族的創造力。
“擦邊起名”風波雖然可笑但又頗感無奈,現在的市場環境里,難道公開蹭熱度、抄名字、抄外形已經成了心照不宣的“捷徑”?
這種打擦邊球的行為,不僅模糊了品牌邊界,更是對知識產權的不尊重。如果連名字都要靠模仿甚至抄襲,那企業的創新力何在?長此以往,那些踏踏實實搞研發、用心做品牌的企業,又該如何在這種亂象中立足呢?
正如鴻蒙智行在發布享界車標時強調的“家族基因”,真正的品牌價值源于獨特的 DNA。希望更多的“宗申們”能早日明白:靠蹭熱度得來的流量,終將如泡沫般消散;唯有扎根創新土壤,才能長出參天大樹。
筆者也真心希望行業能多些原創精神,少些投機取巧。畢竟,靠抄襲走不遠,只有真正的實力才能贏得市場和人心。
你見過最離譜的品牌抄襲案例是什么?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迷惑行為大賞”。(文/ 白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