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行進中國”福建調研采訪團
穿紅衣的縣太爺翹著“二郎腿”喝酒,“狗腿”的衙役連滾帶爬、點頭哈腰,扮作各種雜耍藝人的梁山好漢頂碗、耍棍、轉碟,使盡十八般武藝……
方寸舞臺上,密集的鼓點,詼諧的曲調,巴掌大的木偶你來我往,拳打腳踢,上演一出梁山好漢智取大名府的好戲。在小小布袋木偶身上,能看到“唱、念、做、打”的戲曲功力,又能感受到真人一般的喜、怒、哀、樂。
漳州布袋木偶戲的一大特點是可以一人同時飾演兩個不同角色,“兩手對打”。圖中是《武松打虎》片段表演。人民網 李昌乾攝
舞臺后的手藝人們屏息凝神,神情隨手中偶人嬉笑怒罵同步變動,演繹一幕幕生動有趣的掌上故事。微笑,會不自覺地爬上觀眾的嘴角,掌聲、喝彩充滿劇院。這,便是漳州布袋木偶戲的獨特魅力。
漳州布袋木偶戲演員展示舞綢表演。人民網 李昌乾攝
“這是‘逍遙走’,這是‘三花走’,看上去很‘嘚瑟’,都是丑角的經典動作。”漳州布袋木偶戲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黎暉用一只手輕松演示著“縣太爺”的“囂張跋扈”。扯指、壓指、劈指……食指控頭,拇指、中指分別為左右臂,看似不經意的顫抖彎曲,一下子就讓人偶有了靈魂。夸張的肢體語言,配合木偶個性鮮明的造型,市井小吏的狡黠躍然眼前。
漳州布袋木偶戲有“十指弄成百萬兵”之譽。人民網 李昌乾攝
“從12歲到52歲,布袋木偶陪了我40年。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比家人跟我在一起的時間還久。”撫摸著“老伙計”,陳黎暉感慨良多。
在傳統戲曲式微的當下,漳州布袋木偶戲仍保持著傳承,甚至演化出立體劇場和能把控挑眉、轉眼、張嘴神態的木偶頭。每到周末和節假日,位于漳州古城里的漳州市布袋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總會坐滿“大孩子”、小朋友,翹首觀看一出出“掌中好戲”。
布袋木偶可以完成撐傘、開扇、頂碗等細致人物動作。人民網 李昌乾攝
不僅在古城老街,如今,這些老祖宗的“手辦”成了中華文化出海交流的新載體,在世界舞臺也散發著迷人魅力。“我去過美國、法國等多個國家表演,肢體語言豐富的木偶戲沒有語言屏障,外國觀眾也能看懂中國戲,我們也能演外國劇。”陳黎暉驕傲地說。
2024年12月,漳州市布袋木偶劇團就帶著創排的劇目《巴黎圣母院》走進法國4個鄉村劇場,場場爆滿。卡西莫多、艾絲美拉達等木偶演繹讓法國觀眾著迷感動。漳州布袋木偶戲已作為“文化交流名片”,先后近百次出訪了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漳州布袋木偶戲源于晉、成型于唐宋、興于明,木偶身形挺拔,注重動作戲,善用京劇程式做復雜武打,有“一口道盡千秋事,十指弄成百萬兵”之譽,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在中國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各國多有傳承。
2006年,漳州布袋木偶戲和漳州木偶頭雕刻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國罕見的跨類別非遺項目。(林盈、楊灝昱、李昌乾、葉青卿、胡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