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深藍財經
撰文 | 王鑫
踏空銀行股的朋友,這下可以松口氣笑兩聲了。
7月8日晚間,成都銀行一紙公告讓投資者們忍俊不禁:由于股價漲得太快,實控人大股東成都市國資委竟然來不及完成增持計劃。
“手慢無”的凡爾賽式煩惱,在資本市場真實上演,有股民調侃道:“實控人自己都踏空,這行情得有多瘋?”
數據顯示,截至7月10日,這家西部首家萬億城商行股價已較2024年初低點翻倍,漲幅高居上市銀行前列。
而這場“飆車戲”的主角,不過是當下銀行股估值逆襲的一個縮影。
1
搶籌大戰,大股東也沒趕上趟
成都銀行的這次增持計劃,源于4月7日特朗普掀起的全球資本市場史詩級暴跌。
當關稅風暴傳至A股,當天成都銀行也盤中罕見閃崩逾6%,收跌3.58%,報收于16.7元/股。
作為A股的中流砥柱,次日,郵儲銀行、光大銀行、浙商銀行、成都銀行等紛紛公布增持股份計劃。
其中,成都銀行實控人成都國資委實際控制的成都產控、成都欣天頤擬不超過歷史最高價17.59元/股的價格,合計增持不超過79,588,706股,不低于39,794,353股。增持比例在0.939%-1.878%之間。
以上限17.59元/股計算,本次增持耗費資金大概在6.9億-13.9億之間,增持時間為公告之日起6個月內。
實控人成都國資委表示,堅定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堅決支持市屬國企股東當好上市公司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積極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實際上,這不是成都國資委近一年內首次增持,去年12月,成都欣天頤增持了5,180,000股。
只是本次增持計劃公布后,成都銀行的股價再次進入了一段快速上漲期,短短三個月便漲了21.51%,期間股價最高漲至20.96元,多次刷新歷史新高。
隨著增持時間過半,4月8日,成都國資委披露增持進展,便出現了1股未買的尷尬,理由是股價長時間持續超過增持價格,這在以往確實罕見。
實際早在5月8日,成都銀行股價收報17.65元,就已經超過本次增持價格的上限17.59元。
這也說明,沒人有能精準預測市場,即便是最熟悉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不過,后續成都國資委表示還將擇機逐步實施增持計劃。
2
西部之星,業績撐起股價神話
成都銀行的股價狂飆,表面看是大股東“踏空”l了,實則是市場對其區域經濟紅利、戰略前瞻性和盈利韌性的高度認可。
財報顯示,成都銀行2024年歸母凈利潤達128.58億元,同比增10.17%,2025年一季度再增5.64%,在經濟換擋期堪稱驚艷,與江蘇銀行、杭州銀行并稱為“城商行三杰”。
資產規模狂奔是其第一張王牌。
立足零售負債,2023年末,成都銀行資產總額達1.09萬億元,成為西部首家資產規模超過萬億的城商行。
2025年一季度末,其總資產已突破1.33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77%,存貸款規模經一步擴大。
回看2024年,其ROE高達17.81%,位居42家上市銀行之首。
當商業銀行凈息差一路下探,今年一度進一步收窄至1.43%時,成都銀行憑借出色的資產規模增速,采用以量補價,業績因此穩定增長,盈利能力高企。
銀行賺錢的本事重要,守錢的本事更重要。
一季度,商業銀行整體不良貸款率呈抬頭之勢,成都銀行不良率卻連續9年下降,最新不良率0.66%,連續8個季度處于42家上市銀行中最低水平;撥備覆蓋率456%,維持高位。
這種安全感,就像給業績上了雙保險。
對公業務火力全開成就了它的差異化優勢。
曾經,銀行業普遍信奉"得零售者得天下"的轉型圣經,但如今零售戰場已成為一片紅海,反觀成都銀行,今年一季度對公貸款占比達82.5%,同比高增17.69%。
這與其深耕成渝雙城經濟圈戰略密不可分,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等優質基建項目為其提供了豐沃土壤。
其中,政務金融業務成為成都銀行最具特色的護城河。
2024年,在成都銀行的各類貸款中,以政務金融為主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貸款余額為2819億元,7年增長超過10倍,占全行貸款的比重接近四成,不良率僅0.11%。
這表明,在中國特色金融體系下,政府資源的戰略價值被嚴重低估了,而成都銀行憑借區位優勢、股東優勢,啃下了這塊蛋糕。
負債端同樣暗藏玄機。
2024年存款成本同比下降7個基點至2.22%,2025年一季度活期存款占比從去年同期27.8%升至31.39%。在存款利率普降背景下,這種低成本存款結構成為抵御息差收窄的關鍵盾牌。
不過隱憂也有。一季度,成都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大降31.7%,理財中收縮水明顯;凈息差也環比下降16個基點至1.50%。
但投資者似乎更看重其高分紅價值。2024年,成都銀行分紅比例達30.04%,每股派現8.91元,真金白銀回饋股東。
目前,成都銀行最新動態股息率4.33%,在42家銀行中仍居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銀行是繼招商銀行后,第二家將“現金分紅比例不低于30%”寫入公司章程的A股上市銀行,展望未來,成都銀行的高分紅政策具有制度保障,紅利價值和投資價值長期凸顯。
3
從“破凈”到“真香”,銀行股新周期啟航
銀行股的集體狂歡早已不是新聞。2024年全年銀行板塊暴漲42.18%,在35個Wind二級行業中勇奪漲幅冠軍。
低利率時代下,險資是這場搶籌大戰的主力軍,2025年上半年險資舉牌次數達到19次,其中9次瞄準銀行股,7次砸向港股銀行。
有意思的是,如今一些銀行股投資者表示,每天活在上漲的恐懼中,都在討論什么時候見頂。
銀行股行情還能走多遠?答案或許藏在估值修復的進程里。
盡管漲勢如虹,銀行板塊仍是價值洼地。截至7月10日,42家上市銀行平均市凈率(PB)僅0.77倍,意味著股價普遍較凈資產打七折。最新滾動市盈率7.27倍,意味著現價買入,7.27年就可收回投資本金。
回看銀行股自2023年以來的修復行情,始于“中特估”,國資委要求央企解決“破凈”問題,幾乎所有上市銀行都制定了《估值提升計劃》,這成為銀行股行情的核心引擎。
實際上,銀行業作為“百業之母”,業績跟廣義貨幣M2的增速息息相關,具有永續性,在經濟換擋期,自然成為香餑餑。不止在中國,在全球都在創新高,相對大盤指數跑出了超額收益。
當前大多數中國銀行資產仍處于破凈狀態,但ROE水平與全球主要銀行水平相當,而且5%左右的股息率相較于全球大多數銀行具備吸引力,因此是當下最具性價比的“核心資產”。
華福證券最新研報認為,從基本面驅動角度來看,上半年銀行行情是紅利行情的延續和ROE修復行情的預演。其指出,銀行ROE拖累因素逐漸消化,銀行業ROE觸底回升的拐點漸近,增量資金有望持續流入。
從長周期視角看,當無風險收益率持續下行,當房企風險逐步出清,當投資者日益成熟理性,銀行股從“破凈”到“真香”的蛻變,正是中國資產價值重估的必然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