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黨建閱讀」何建明:我溫暖而又多情的青春蘇州

0
分享至

何建明:我溫暖而又多情的青春蘇州

黨建閱讀


如果你用心走過許多地方后,真的會發現:蘇州之美鮮有替代。如果你走過蘇州的很多地方后,你才會發現,蘇州之美其實并不全在小橋流水的古城,而是在它那蕩漾碧波、涌動春潮的大湖、大江和大灣邊……

我喜歡蘇州的古城,但更愛故鄉的大湖、大江及大灣,這皆是因為一臺古典戲劇,令人入迷而陶醉,并由此改變了我對家鄉及整個當代中國藝術的認識。在數字和智能越來越占據這個時代進步的主體時,古典戲劇欲讓人陶醉和入迷,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但它實實地做到了,而且讓如我這樣的半戲盲也淪陷其中,這確實是件不可思議的事。然而蘇州昆劇院的青春版《牡丹亭》就是這樣的一臺戲,一臺你看了后會像崇拜莎士比亞的作品一樣崇拜它,像眷戀故鄉的初戀一樣思念它的戲。

在水磨悠悠、櫓聲嘎嘎、桃紅柳綠、溫山軟水、碧波映天、地埂蔥蔥的故鄉,我們早已被林黛玉、賈寶玉的《紅樓夢》感動過;也早已在唐伯虎、小秋香的浪漫情事中迷失過,自然也曾為柳如是與錢謙益的白發紅顏愛情故事感嘆過,我以為不會再被某種虛構的愛而動魄驚魂了!但錯了,我們錯在對藝術最高境界的認識,錯在對創造這樣的藝術的人的了解……好的藝術總在我們的認識和理解之上。當我們真正去認識和理解之后,才會發現:蘇州原來還有更加驚艷的美與秀、柔與軟——這美自然是藝術的、形式和內容的,還有表與里的和諧統一的美;這秀當然是美之上的精致與高貴以及經典性;柔與軟是蘇州的特性和品質,如水之柔,如水之軟,但水的柔軟是相對于同樣柔軟的水而言,當遭遇粗暴與強制時,蘇州柔軟之水,便可抵鋼鐵甲板的重壓,可敵天地萬物之重力。

我們或許現在才明白:今天蘇州的實力為什么可以匹敵中國一半以上的地方!這并非簡單輕松的“說說而已”,它是蘇州的品質與本色傾心傾力之后所呈現的結果,是蘇州的實力與精神的根本。我非常知道蘇州人通常情況下十分低調,炫耀不是她的性格。然而炫目的光芒無法刻意被掩蔽,就像萬物間的美一樣,它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別林斯基),并且它是“善良與真摯之母”(蘇霍姆林斯基)。

蘇州有史以來,識美、創造美、成全美、發展美、完善美,總在美的道路上精益求精、百般挑剔,在為美的路上不惜一切代價——

六百多年前的一聲婉曲雅韻的昆腔,在優美多情的水鄉大地上振聾發聵時,有人就將它融入吳歌造夢的帆影間的人間煙云之中。之后,經數百年的游絲水磨之旅,落定姑蘇幽幽庭院的貴族雅堂的喜怒哀樂之中,并由一代代高人藝匠的身范立志,從此獨立于百花爭艷的蘭園之中,便有了數百年不衰的篳路藍縷、春華秋實。

“蘇昆”,不是一個簡單的名稱,有它的歷史和變遷,從最初的“蘇州昆劇傳習所”,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江蘇省蘇昆劇團”,再到 21 世紀之初的“江蘇省蘇州昆劇院”,“蘇昆”成為一種歷史和文化現象,它讓蘇州人驕傲得宛若百歲不老、永遠嬌美的少女一般……

“蘇昆”作為一出舞臺戲劇,其繁榮和充滿朝氣,以及真正光芒四射是近二十年的事——不是說二十年前的“蘇昆”斷了線,恰恰相反,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今天,曾經產生昆劇演員、樂師和箱倌的昆劇誕生地蘇州,“昆事”的過往有太多的“苦難輝煌”,所以它的傳承與維系“藕斷絲連”的過程,則顯得異常珍貴與崇高。這足可以另冊一書詳述。而我僅看到20世紀60年代昆劇遇到毀滅性的摧毀之際,蘇州街頭的“大字報”上,竟然留下如此有意思的文字與態度:

“過去統治階級愈喜歡,就愈在藝術上、技巧上精雕細刻,我們就愈要繼承下來。我們要繼承遺產,不可漏掉一字,如果有遺漏,就是對人民有罪。……先學下來,繼承遺產要成立志愿軍……”(見1966年《蘇州工農報》)

在狂風惡雨的那個年代,竟然如此堅定而不顧一切地要繼承昆劇,而且明確說了,“如果有遺漏,就是對人民有罪”。

這就是蘇州人。這就是蘇州人對傳統的民族文化的精華的態度和意志,更不用說在舉國大興振興傳統戲劇之際,蘇州是如何發力。這般現象,可謂大國神州,少有同者也。性格里有柔軟一面的人,通常他們的血液特別沸騰,也對傳統的精華懷揣敬意。于是我們看到改革開放之初的春風里,以俞振飛大師領銜的周傳瑛、王傳淞、沈傳錕、姚傳薌、包傳鐸、王傳蕖、周傳滄、鄭傳鑒、方傳蕓、張傳芳、邵傳鏞、倪傳鉞、沈傳芷、薛傳鋼、劉傳蘅、呂傳洪等16位“傳”字輩的昆劇大師云集蘇州,暢談復興昆劇之大業。天下難有一種戲曲有如此多的“傳”奇大師興邦立業,聚集在一起共商振興事業!那場由國家和俞振飛大師牽頭的“蘇昆”振興紀念與搶救現場會上,大師與長老、學者與戲迷們,竟然在訴說昆劇“復興事體”時,數人抱頭痛哭、激情難抑……

“昆曲之命便是蘇州之命”這樣的話,就是這個時候被喊了出來。

難道不是嗎?蘇州造就了二三百年的昆劇繁華與榮盛,并奠基了昆劇古典美學的藝術體系,才可能使這一“百戲之源”的劇種流傳中華大地乃至東南亞多國,于是也有了北昆、晉昆、湘昆、川昆、徽昆、滇昆、閩昆、寧波昆、金華昆、永嘉昆等“聲名小變”“天下是昆”的景象,而蘇昆始終是“四方歌者,皆宗吳門”的榮耀。

1921年,在蘇州不遠處的上海,中國共產黨成立了,這件大事影響了后來的中國和世界。同是這一年,蘇州梨園內也有一件舉世驚人的大事,即幾位有識之士在蘇州桃花塢西大營門的五畝園集資創辦了“蘇州昆劇傳習所”……

這才有了六十年后中國再度振興民族戲劇之時16位“傳”字輩大師云集蘇州的盛況!

“昆曲之命便是蘇州之命”——我們在這個時候才真正理解了這話的真實意義。

沒有蘇州,何來昆劇?

缺了昆劇,蘇州不輝!

呵,原來如此。后來,恢復“江蘇省蘇昆劇團”之名,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這道“閘門”一開,蘇州昆劇宛若高山流水,一傾千丈。這當然與改革開放“富足天下”的蘇州走在全國前列的實力有關——

1980年,蘇州與意大利威尼斯結為友好城市,后中方應邀組建“蘇州戲曲演出團”赴意大利演出。有心思的蘇州人便推出了張繼青大師的昆劇《游園》和《癡夢》兩折戲,結果轟動歐洲。中國如此偉大的“純粹的藝術”,讓蘇州昆劇的命運再次提升到了國際境界。

之后,蘇州人的昆劇熱情更加高漲:20世紀90年代,在文化部“昆指委”組織下小試籌備“中國昆劇藝術節”;1995年,青年演員王芳為蘇昆劇團摘得第一朵“梅花獎”,為困頓中的劇團帶來一絲復興的曙光;2000年,首屆中國昆劇藝術節在蘇州盛大開幕,蘇昆劇團也在這個時候慢慢地想把自己的牌子擦亮,等待時機放射光芒。

心誠則靈。蘇州人的輕軟和溫情能夠擊破鋼鐵長城,能夠跨越江河高山。到了21世紀的開端之年,經文化和旅游部、中國藝術研究院和蘇昆劇團的不懈努力與闖關,2001年5月18日,昆劇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發生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票通過,將中國昆曲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個沉寂而苦苦掙扎的古典戲曲,獲得世界的關注與認可。這對蘇州昆劇人來說,就是天大的好事。

然而也有人懷疑:“幾經劫難又幾經復生的昆曲藝術,在寥寥可數的演出場次、演出劇目和觀眾中,還能重新煥發絢麗的生命之光嗎?”新華社的綜述文章如此銳利地提出一個問號。

蘇州昆劇人如何想?如何為?

古老的劇種是否真的能煥發新的生命之光呢?

改革開放立在潮頭的蘇州人和蘇州市委、市政府沒有遲疑,沒有猶豫——2001年11月14日,“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的牌子正式被擦亮并高高掛起;不久之后,蘇州市委委任了新的領導班子成員……

一座千年榮耀的歷史文化名城,迎來她重整山河的氣度與氣勢。一出經典劇目也在此時再度引起蘇昆人乃至全球華人的矚目聚焦——湯顯祖的《牡丹亭》被中國臺灣一位著名學者以及中國蘇州昆劇團的領導一起認定是振興昆劇的“優先劇目”,這個方向獲得了蘇州市委、市政府的積極支持。

“崇文、融合、創新、致遠”的蘇州城市精神,以及姑蘇大地上一批敢于開拓的實干家,讓這部古典戲劇煥發了新的生命力。于是,就有了2003年9月,白先勇先生親自操刀、兩岸藝術名家通力協作、蘇州昆劇人全力以赴的“青春版”《牡丹亭》劇目,在蘇州正式簽約的歷史性事件。

蘇州昆劇院開始“出海”了——他們揚起的帆,從此再沒有收過,一路遠行,一路高歌……

這是無法想象的事實。這是當今世界藝術界難得一見的景象。這當然是蘇昆人走出的高峰之旅!2004年4月29日,由于當時的兩岸關系融洽,加之臺灣地區人民的渴望和白先勇先生的影響力,蘇昆的青春版《牡丹亭》首次赴寶島演出,結果大獲成功,令蘇昆人跟臺灣戲迷們熱淚奔涌……

“曾經我們一直向西走,但是走了一大圈,又回來了。回頭看,最美的還是自家后園的牡丹……”白先勇感慨萬千道。

回到蘇州,蘇昆人開始琢磨如何打響中國大陸首演的第一槍,幾經討論,幾番籌備,終于選定了一條別出心裁的昆曲“校園路線”。他們首先嘗試著到本城的蘇州大學“來一場”——讓蘇昆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場大學生竟然“瘋狂地愛上了《牡丹亭》”。“那愛的程度絕不亞于對杰克遜的搖滾,當時的青年有些崇洋迷外,但在我們的《牡丹亭》面前,他們自己都覺得意外地‘迷失’了!”蔡少華老院長描述當時的情形時,依然心潮澎湃。

“每天演出前,我們就提前一兩個小時去搶位置,但都沒有空余的一個位置,只能自己帶著小凳子去排隊,甚至排在走道上……不是座無虛席,而是無地插腳,存菊堂內擠得水泄不通。”今天已經是教授的幾位蘇大老師這樣回憶。

在我們確定要寫此書的2023年2月25日,又傳來消息:蘇昆的《牡丹亭》相隔十九年后,再度回到蘇州大學,在十九年前首演的存菊堂演出當晚,千個座位座無虛席,景況依舊。

“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戲曲,昆曲演員們絲絲入扣、動情至深的精彩演繹令人驚嘆,讓我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韻味和魅力,也體會到了昆曲藝術隨著時代發展的創新變化。”21級同學崔元昕說。

“我感到整個戲的每一折每一出,甚至每一個曲牌每一句唱詞都很美好,喚起了我們對古典美學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也讓我從此愛上了昆曲……”文學院的李書涵同學這樣說。

“演出當晚,存菊堂內,因經典動人的愛情故事、古典雅致的曲詞、典雅唯美的舞臺效果,青年觀眾如醉如癡,掌聲、喝彩聲連連不斷。”記者在新聞報道里這樣描述。

“時隔十九年重返蘇大,既高興又激動,仿佛回到了青春的當年!”扮演杜麗娘的一級演員沈豐英無法抑制內心的激動,這樣說。

“那時我們青春,今天我們依舊感覺青春,是因為《牡丹亭》的緣故。”當年的藝術指導、八十余歲的汪世瑜先生更是感慨萬千。

在臺灣的白先勇先生聽說蘇昆青春版《牡丹亭》相隔十九年后原班人員再度赴蘇州大學成功演出,激動萬分地從遠方寫來賀信,道:

2004 年,青春版《牡丹亭》在蘇大存菊堂隆重演出,那是中國大陸首演,存菊堂 2700 個位子滿座,南京、上海、杭州等地高校學生蜂擁而至,盛況空前。

十九年后,青春版《牡丹亭》重返蘇大,依舊是在存菊堂演出,這次紀念性的演出而且還是原班演員,其意義非凡。

昆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我們一同來保護發揚吧!

從2004年到2024年,蘇州昆劇院的青春版《牡丹亭》整整走過了二十年。2024年3月,青春版《牡丹亭》迎來了二十周年紀念巡演,從高雄出發,再到新竹,最后在臺北登場,又回到了首演的舞臺,依舊是原班人馬,依舊是青春的顏色。一個演出了二十年的古典劇目,能像蘇州這座城市一樣,永遠在人們心目中擁有“天堂”般的崇高與美譽嗎?

“我們就是這么走過來的,而且可以說是越演越出彩,越演越有光芒,越演觀眾越喜愛它……”劇院老院長這樣說,接替他的年輕院長也這么說。

“每演一場都有記錄嗎?能拿出來看看嗎?”這個要求并不高,但這個要求又是硬碰硬的。

“可以呀!小周,把團里的《牡丹亭》演出歷程表給作家老師一份……”院長麻利地讓助手傳來一份相關內容的表格:自2004年4月29日在臺北的第一場演出至2024年12月 1 日在南京大學的所有演出記錄,共540場。二十年,540場,平均每年27場。這到底是多還是少?

“當然是了不起的記錄!同一臺戲,近二十年經久不衰,而且每一場演出觀眾都爆滿,這絕對是罕見的!”國家戲曲權威人士十分明確地告訴我們。

“蘇昆劇團并不只演《牡丹亭》一出戲,我們還有《長生殿》《琵琶記》《白蛇傳》等二十余出戲,相比之下,青春版《牡丹亭》的劇目演出最出色……”蘇昆劇院的年輕院長和蘇州文旅局的領導提起他們的《牡丹亭》,無不喜形于色。令人特別欣喜的是,在那 540 場的記錄單上,在名牌大學和國家級、省級大劇場的演出記錄特別多: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同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大學、東南大學……而且像北京大學至少有三次記錄,青年觀眾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這一現象超出所有人的預想。自然,在國家大劇院、北京保利劇院、北京天橋劇場、北京民族文化宮、上海大劇院、上海保利劇院、杭州大劇院、重慶大劇院等著名劇場的演出,更是不勝枚舉。

“場場火爆,大學生對我們的戲如此熱愛和喜歡,是超出我們最初的想象的。而后來的日子里,我們又不斷在原有基礎上提升演藝品質,也因此越來越受到青年們的喜歡,所以稱其為‘青春版’《牡丹亭》——它受戲迷們癡迷,更受學生們青睞。”蔡少華老院長介紹。

“不光是在中華大地,遠到美國、歐洲,我們的青春版《牡丹亭》掀起了國際旋風,所到之處,場場爆滿,掌聲不絕。日本著名歌舞伎演員坂東玉三郎專門來蘇昆學習,中日版《牡丹亭》在日本演出同樣火爆。”蔡少華談起《牡丹亭》與蘇昆,像是有數不完的“家珍”。

話到此處,不能不親眼觀摩一出了!

但聽蘇昆的老師說,一臺完整的青春版《牡丹亭》,需要三個夜晚,每晚三個小時左右才能演畢。這令我暗驚:此生從未在劇場一連看九個小時的戲曲,我懷疑自己能不能堅持到底。

后來,我堅持了,堅持到了底。

并且一場比一場入戲,直至不能自拔……

這種經歷在我的文學藝術生命中從未有過,需要說明的是,我在中國作家協會領導崗位近二十年的工作中,無數次參與文學和藝術作品的評審,它們多數是國家級的活動,然而也未曾有過連續三個晚上、長達九個多小時的觀摩時間,且從沒有像觀賞蘇昆《牡丹亭》這樣入戲與入迷!

不得不驚嘆一個事實:這戲極其成功,它的魅力超乎想象。

古典戲劇的舞臺上,燈光、舞美的高科技特效運用十分謹慎,四百多年前大師筆下的唱腔與曲牌則須保持原貌,想依靠舞臺上演員的一招一式、一吟一唱,撓得你熱血沸騰、淚流滿面,在今朝會有此事?又落在我自己身上?觀摩之前我高度懷疑——自然首先是因為怕自己淺薄的戲感而誤會了一臺好戲,其次是當下百態的社會和多元的文化形態下,還會有一臺古老而又冗長的舞臺劇讓人陶醉?這樣的疑問一定不會是我們一兩個人才有,而這也正說明了青春版《牡丹亭》需要接受巨大的考驗……

蘇州灣的那場《牡丹亭》,是在疫情沒有放開并且多數人仍在膽戰心驚時拉開帷幕的。我清楚地記得,入場前的寒風刮得異常肅殺,裹著棉大衣仍感寒意透骨。就是在如此的日子里,帶著自己內心的一片懷疑與對他人的懷疑之心,我走進了劇場,開始了一次考驗自己欣賞能力與欣賞毅力的漫長觀摩之旅……

蘇昆老院長蔡少華就坐在我身邊,而這臺戲的生成與發展又基本是在他手上完成的,于是我問了他這樣一個問題:“你看過這戲有多少場了?”

“至少看過300多場吧!因為平時排練和上級領導及專家來觀摩指導時我都得在場,所以看得比一般人多。”既是老院長又是青春版《牡丹亭》制作人的蔡少華笑著說。

“沒有疲倦過?”

“沒有。”

“真沒有?”

“從沒有。”

“一直情緒飽滿?”

“是的,都非常飽滿。”

“是看戲還是看你的演員?”

“開始主要是看演員,后來則是觀察劇場效果……”

“越看越……”

“越看越想看,越看越覺得有滋味。”他坦誠地說,“我坐在臺下,總是有兩種情緒:一為被戲所感染,二為被我的演員精彩表演所吸引,越看越知道他們哪一場又有了進步,哪個地方還有空間可以提升。這樣每場演出完后,我都有話可說,有感可發。”

“就像一個運動員,只要他還可以動,那么他見了運動場就會興奮而不會失去激情。我們也一樣,戲演得越好,越看越會上癮。”老院長說這話后,笑著沖我道,“你也會這樣的。”

我也會這樣嗎?我暗暗自問。沒有答案。

戲已經開始……舞臺上的演員功夫到家,尤其是杜麗娘和她的丫鬟,一高貴優雅,一活潑可愛,將整個舞臺和臺上臺下的情緒一下融在一起,似乎也沒有了時空的隔閡……

從笑,到思,到靜,再到憂,到傷心,到情感的出竅……是戲,是情,是人,是鬼?已經分不清,已經淚灑雙頰……

第一場九折,三個小時,仿佛一閃而過。一片感嘆和惋惜之中,幕閉的燈光照亮全場……我的眼角濕濕的,掃了一下劇場:滿滿的人,老少皆有,青年占多。

“又見面啦!”

“又見面啦!”

“乃蠻好呀!”

“乃啊蠻好嘛!”

老院長起身時,有數位老相識過來與他握手。有的已經白發蒼蒼,步履顫顫。他說那些人是老戲迷,幾乎每場必到。

有這樣的人?我無比好奇。

老院長說:“《牡丹亭》的老戲迷最多看過百場……”

“不可思議!”

老院長笑:“這不算稀奇。還有更稀奇的……”

“啥?”

“有一家四代人都喜歡上了《牡丹亭》,兒女出國數年后,為了補看一場,專程買了飛機票從美國飛回來看三天,看完后再飛回紐約……”

聽后,我驚愕又欣喜,只能自嘆:真不可思議!

第二天的第二場,沒有人催邀,我也會去劇場了……那晚的寒風其實比前一天更猛,但我似乎并沒有感覺到它的冷,相反渾身熱乎乎的,如春之溫暖——我想,是自己的心已經被《牡丹亭》的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真摯愛情所吸引和牽纏……

跌宕起伏的劇情、觸心刺骨的人鬼深情,真可謂“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一窖愁殘,三生夢余。”

“生和死,孤寒命。”

“有情人叫不出情人應……”

呵!又是三個小時,卻感覺一念之間。回眸劇情,仍沉浸于苦情難訴之中……

第三晚的戲,就是有人用十萬斤力氣往后拉,也拉不住我赴劇場的雙腿!

湖面上刮來的寒風呼嘯冽冽,吾一心觀戲的身子骨卻一點兒也不覺寒意——肯定的是,被杜麗娘與柳夢梅的“人鬼情”沸騰了全身熱血。

這第三場的戲,恰似驚濤駭浪,又如綿綿湖波,入你所懼,引你所愿……最后是“鬼”的杜麗娘因感天動地的真愛而重回人間,與郎君柳夢梅終于“歸第成親”,天下皆歡,陰陽同喜。

此結局令人欣慰,叫人喝彩,心頭猶如蕩漾起一片艷陽的春光……

走出戲場的那一瞬,展望眼前的蘇州灣和燈光明耀的姑蘇城時,我的心好一陣溫暖……這暖意至今一直回蕩在我胸間,它讓我明白了,為什么是“蘇州”,為什么“昆曲之命便是蘇州之命”,為什么蘇州從來都是“溫山軟水”,為什么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可以在蘇州這片土地上永恒長駐,為什么蘇州誕生了經久不衰的青春版《牡丹亭》……

因為蘇州不僅美,不僅溫情,而且青春!

美,可以讓人陶醉和愉悅;溫情,能讓人心靜下和留下來;青春,則是朝氣和活力和愛的源流……

我的故鄉蘇州就是這樣的品質。

這,也才有了我下面的一段追覓歷史的文字旅程——

【何建明:長安街讀書會主講人、中國作協原副主席】

注: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重慶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視界、北京時間、澎湃政務、鳳凰新聞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注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責編:鄧啟東;初審:李雨凡、許雪靖;復審:韓培濤、程子茜

更多精彩請點擊

長安街直播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余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新時代堅持用讀書講政治,積極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自2015年長安街讀書會微信公眾號發布至今,始終堅持“傳承紅色基因,用讀書講政治”的宗旨,關注粉絲涵蓋了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特區。累計閱讀量達到了近億次,其中通過朋友圈轉發量千余萬次,參與互動人數近千萬人,平臺產品質量高,針對性強,受關注度較好。并在中央相關宣傳網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相繼入駐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新華網、央視頻、視界、北京時間、澎湃政務等新聞客戶端,以及經報送遴選評薦《求是》《中國紀檢監察》《黨建研究》《中國黨政干部論壇》《黨委中心組學習》《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人民司法》《中國財政》《中國民政》《中國出版》《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百年潮》《中國編輯》《中國發展觀察》《中國科技論壇》《中國高校社會科學》《外交評論》《新型工業化》《環境保護》《國資報告》等百余本中央級核心期刊已正式入選長安街讀書會干部學習核心來源期刊,此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長安街讀書會主編的《學思平治——名家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學思平治——名家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等理論讀物,形成了系列的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累計固定讀者百余萬,影響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大中院校等受眾數億人次。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現正面向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各省市縣(區)等所在的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單位部門聯合開展相關黨建閱讀學習活動。近日,經相關部門批準,已正式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中央組織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證監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青團中央等定點幫扶地的有關單位加入“長安街讀書會”黨建閱讀合作機制,并聯合承辦“長安街讀書會”系列讀書學習活動。

關注公眾號,回復:【申請入會】【學思平治】【“十五五”規劃】【黨建閱讀】【智庫】【好書推薦】【干部培訓】【免費贈書】【直播】【新書報送】【期刊報送】查看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長安街讀書會 incentive-icons
長安街讀書會
相聚長安街,學習長安街(薦書薦刊薦文: @長安街讀書會 )
10276文章數 17025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秀山| 九龙坡区| 杭锦后旗| 新民市| 德州市| 卢湾区| 泽州县| 苍溪县| 南宁市| 二连浩特市| 易门县| 剑阁县| 岑溪市| 和静县| 博野县| 如皋市| 长寿区| 靖安县| 武邑县| 宁陵县| 宜丰县| 唐海县| 文安县| 洛浦县| 泸西县| 洛川县| 班玛县| 英吉沙县| 宁河县| 荃湾区| 嵩明县| 九江市| 旺苍县| 霍林郭勒市| 荔浦县| 乐东| 成武县| 山阴县| 新田县| 龙胜| 田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