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蘭花指好美!”在倫敦的工作室,英國話劇演員蒂安·喬杜里這樣對90后青年昆曲家張冉感嘆。被問及這個動作的意義,張冉解釋,這是中國傳統昆曲的規范,也是戲曲塑造人物的基本語言。7月11日,在泰晤士河南岸、毗鄰倫敦塔橋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Underglobe展廳,一場由知名視覺藝術家葉錦添擔任導演、名為《簡愛》的演出將在此上演。上海昆曲演員張冉和北方昆曲劇院的張貝勒將與英國話劇演員、舞者同臺演繹湯顯祖《牡丹亭》和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傳奇。在這臺充滿新意的舞臺表演中,中西文化將再一次完成熱烈的碰撞。
出發倫敦,張冉帶著兩個裝得滿滿當當的32寸行李箱,其中一個放滿了她表演所需要的物品。“除了杜麗娘的戲服,還有片子、大頭、頭飾還有扇子、柳枝等道具,盡可能完整地展現昆曲之美。”她透露,本次演出囊括了《游園驚夢》、《羅密歐與朱麗葉》片段以及舞蹈,擅長舞臺美術的葉錦添用光影搭建起一座戲劇樂園,觀眾將在三種表演形式中,感受不同國度對于愛情的理解與展現,并借由永恒的情感找到彼此的共通之處。就像導演手記中所寫,“我們感受到對方與自己一同經歷喜怒哀樂,分享著愛與悲哀、恐懼,甚至是憐憫。愛情是如此激烈,又如此瘋狂,它深埋于我們最脆弱的想象之中,卻又總在現實中渴望浮現,讓我們靜靜地感受到彼此心中那相通的共鳴。”
第一天在工作室見到張冉,葉錦添給她看了一張梅蘭芳在《游園驚夢》中的劇照,“古典、含蓄、優雅,導演希望在作品中盡可能展現出杜麗娘的美麗,不僅僅是外表,更是她內心的情感。”張冉對記者說。本周一抵達倫敦后,她每天的排練時間都在5小時以上。因為全新的舞臺視覺效果,張冉與張貝勒的演出也進行了改動。“驚夢”中,原本花神表演的段落由二人在紗幕后完成,“在寫意園林的背景后,我增添了水袖、戲曲走位等動作,整段表演相當具有氛圍感。”
在舞臺上,中英兩對演員同臺又分開,交錯又會合,觀眾將從《牡丹亭》里的沉默花園穿梭到《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歐洲城堡。兩段劇情形成奇妙的互文,相愛的人奔赴彼此卻又遺憾地分別。排練中,葉錦添向演員們不斷強調“關系”,柳夢梅與杜麗娘、羅密歐與朱麗葉、還有兩對愛侶之間的關系。一對象征著男女主角靈魂的舞者將作為銜接,穿插其中。
雖然是再熟悉不過的劇目,但因為有國外演員的加盟而顯得有一些“陌生”。“一開始在工作室排練,我和國外演員一時不知道如何互動。”張冉透露,導演在劇中為“杜麗娘”與“朱麗葉”安排了一段近一分鐘的戲份,“沒有肢體動作,全靠眼神表演。”起初,葉錦添并沒有給演員講戲,而是鼓勵他們尋找感覺。作為專業的戲曲演員,張冉一開始并不習慣長時間、直接的眼神接觸,在多次磨合后,她逐漸明白了導演的用意,“你們之間從陌生、觀察到了解,都在這50秒里。”這是兩國演員之間的逐步熟悉,也象征著兩種文化的互相靠近。
“你表演昆曲的美令人感動。”某一天排練結束,葉錦添對張冉說。此次《簡愛》的排練也讓有過多次海外演出經驗的張冉有了新的體會。“戲曲有著很強的包容性,當與戲劇、舞蹈、當代舞美結合在一起,并不顯突兀。當代戲曲人應該有自信與勇氣,擁抱更多變化與可能。”
演出落幕,演員們將披上現代的白斗篷一同坐在舞臺上,時間落至2075年。在葉錦添看來,如今的人們仰賴零碎的光影和雜亂的思緒,不斷填滿感官與知識,卻“相見無故人”,難以再培養出長久不變的感情。所謂“現代”,似乎就是一點一滴地抹去人類潛意識中曾經共有的情感印記。在《簡愛》中,他想做的正是找到能長久停駐內心、永不放棄的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