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大地的綠色轉型浪潮中,一支肩負“雙碳”使命的創新團隊正以科技賦能勾勒出低碳發展的清晰路徑。
甘肅科技集團省碳中心“雙碳”創新團隊以“服務國家戰略、支撐區域發展”為核心理念,構建起覆蓋碳價值全鏈條的綠色服務矩陣,從政策研究到技術攻關,從技術供給到價值轉化的全鏈條賦能創新實踐,正成為西部踐行“雙碳”戰略的標桿力量。
當河西走廊的風電葉片在黃土高原轉動時,背后正有一群“碳管家”為其測算綠色價值。作為甘肅省唯一參與全省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設計的平臺團隊,他們構建的“政策研究-規劃編制-企業服務”三級體系已成為地方政府的“碳智囊”。
從隴東高原的慶陽到河西走廊的嘉峪關,該團隊為14個市州定制的節能形勢分析報告如同精準的“碳CT”,而給窯街煤電等企業開出的碳資產管理“處方單”,更讓工業企業的減排路徑清晰可見。在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潔凈車間里,該團隊協助申報的“綠色工廠”標識,正成為甘肅制造向綠而行的新名片。
圖為省碳中心參加的2024零碳國際學術研討會。(資料圖)甘肅科技集團供圖
生態變現:15項碳資產項目激活西北綠色家底
渭源縣的山林間,每一片樹葉的光合作用都在被轉化為真金白銀。該團隊創新的“項目開發-資產儲備-市場交易”全周期管理體系,讓隴原大地的生態資源首次有了量化的經濟賬本。
在天水的秦嶺余脈,他們編制的林業碳匯方案讓萬畝林海變身“綠色銀行”;在阿克塞的戈壁灘上,光熱發電項目的碳減排量正通過交易轉化為新能源投資。截至目前,15個儲備碳資產項目、32份開發與出售協議,如同綠色契約,讓600多萬張國內綠證在全國市場流通,1500多萬元的合同額更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西北大地照進現實。
圖為碳資產開發中心與綜合培訓基地揭牌暨金塔林業碳匯預售簽約儀式。(資料圖)甘肅科技集團供圖
標準突圍:“飛天碳”叩開國際氣候合作大門
在蘭州馬拉松的賽道上,每一位跑者的腳印都被團隊用“飛天碳信用”中和。這個對標國際機制的創新體系,構建了從方法學開發到場景應用的全周期鏈條——分布式光伏板在陽光下發電的同時,其碳減排量正通過“飛天碳”機制轉化為可交易的信用;建筑垃圾再生的環保磚,也因這套標準獲得了額外的綠色溢價。
當500萬噸碳減排指標轉化為經濟效益,當“飛天碳”作為中國方案亮相聯合國中小微企業日,當與阿塞拜疆國立經濟大學的合作備忘錄簽署,甘肅創造的碳價值模式正從黃河之濱走向世界舞臺。
圖為省碳中心與阿塞拜疆國立經濟大學的合作備忘錄簽署。(資料圖)甘肅科技集團供圖
人才造血:三維體系培育西部“雙碳”生力軍
在甘肅科技集團培訓中心的教室里,一群年輕的“碳排放管理員”正在進行實操演練。團隊構建的“職業技能認定+專題培訓+產學研合作”體系,已為全省輸送超500名專業碳管理人才。
從蘭州新區的工業園區到金昌的礦山企業,巡回開展的“雙碳”講座如星火燎原,讓近千名產業一線人員掌握低碳密碼。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蘭州大學等共建的教學實踐基地里,零碳園區規劃模型、碳足跡研究,正為重排行業定制減排路線圖,這些校企協同的創新實踐,正為西部綠色轉型注入人才動能。
數字賦能:14項軟著構建碳管理“最強大腦”
在團隊搭建的能碳管理平臺監控大屏上,實時跳動的碳排放數據如同城市的“碳脈搏”,像一位不知疲倦的“碳會計”,精準核算著風光儲等能源的碳排放強度,追蹤著每一件工業產品從原料到報廢的全生命周期足跡?!疤急舅菰础祿x能”項目斬獲的三項省級大獎,印證著這套包含14項軟件著作權的系統價值——當它為政府優化能源結構提供數據支撐,當它幫助企業找到減排的“最優解”,數字技術正讓甘肅的低碳決策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
從祁連雪山到隴東梯田,這支“雙碳”創新團隊用一項項硬核成果詮釋著綠色擔當。“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我們每一次創新,都是在為‘雙碳’目標鋪就現實路徑?!痹搱F隊負責人說。
當“飛天碳”信用在國際舞臺閃光,當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當數字技術賦能低碳決策,在這場全球氣候治理的大考中,他們正以“甘肅智慧”書寫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答卷。
黃悅悅
責任編輯:黃璐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