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渡江戰役發起,國民黨軍無法阻擋實力強勁的二野、三野大軍,選擇提前撤出了南京城,向南逃竄。由于那里是國民政府的首都,原本渡江戰役總前委,預計解放南京的過程不會輕松,準備由名將陳賡指揮二野主力第4兵團承擔重任,以確保全勝,結果卻發現用不上了。
三野里面,有一支比較新的部隊,就是原國民黨將領吳化文起義改編的35軍。該軍不光有大量起義官兵,還包含老華野的魯中南縱隊,因為合編時間不長,其戰斗力距離二野、三野的主力部隊,還有一定差距。所以渡江戰役時,他們在江邊承擔牽制任務,總前委沒打算用35軍打攻堅戰。
可現在他們距離南京城最近,又沒有緊要任務了,南京基本成為空城,留守的少量國民黨部隊沒多少抵抗能力。所以在一系列條件促動下,4月23日-24日間,35軍奉命開進南京,解放了這座重要城市,還出現了“紅旗插上總統府”的歷史性場面。這是很重要的勝利,連毛主席都感到非常高興,寫下《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向前線部隊表示祝賀。
但就在南京解放后不久,粟裕同志發現了不妥之處,深思熟慮后做出一個決定:把35軍從南京城撤出來,改由老部隊王必成的24軍接管城防。
其實35軍和24軍,都隸屬第三野戰軍建制,粟裕作為野戰軍副司令可以隨時調動;然而24軍屬于老牌主力軍了,戰斗力明顯強過35軍,怎么安排24軍駐防南京、卻讓35軍繼續追擊敵人呢?任務上是不是有點顛倒?
國民黨軍處于大潰逃狀態,誰去追擊都有勝算;而粟裕給王必成的命令,主要不是出于軍事上的,而是有著全盤考慮,尤其注重國內外影響。攻下南京城是解放戰爭中的一件大事,35軍有顯著的國民黨起義部隊背景,軍長吳化文雖然濟南戰役起義有功,但過往經歷爭議性較大。35軍攻下南京已經是既成事實,卻有一定的偶然性。綜合考量下,上級首長認為還是盡快換防為宜,指定王必成的24軍進入南京,接替了35軍。
有意思的是,35軍真是非常“爭氣”。本來魯中南縱隊的成分,占到了35軍官兵的三分之二;而國民黨起義官兵,經過改造和連續的幾次勝利后,面貌及士氣也有了很大改善,很快35軍又攻下了另一座重要的江南城市杭州。所以他們在解放濟南、南京、杭州三座名城的過程中,都有自己的貢獻,值得稱贊。完成歷史使命后,1950年年初35軍光榮撤番。吳化文離開軍隊后,擔任過浙江省交通廳長、政協副主席等職務,1962年病故。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