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024年,普洱市寧洱縣勐先鎮竹山村的茶葉產值連續突破3000萬元,成為寧洱縣首個實現這一產值的“茶村”。
位居偏遠、沒有名山支撐的竹山村茶產業,如何成長為年產值突破三千萬元的富民產業?
茶園面積大,是竹山村茶產業“霸榜”的底氣所在。竹山村自1992年開始種茶,因為當時有茶廠帶動種植和加工,茶園面積增長迅猛,是寧洱縣較早規模化種植茶葉的行政村。
“我們村連續兩年的茶葉產值突破了3000萬元,戶均的茶葉收入達到1.6萬元左右,茶葉可以說是竹山村村民的‘搖錢樹’了?!敝裆酱妩h總支副書記張輝介紹,目前當地共有茶地11000多畝,戶均達到30來畝,人均7畝左右。茶葉在竹山村占有絕對主導產業地位,村民們一年當中有8個多月時間都在茶園中忙碌,從外地前來幫忙采茶的務工人員長期穩定在100人以上。
“我們最忙的是采春茶的時候,很多人家都是五點半就起床準備,天剛放亮就在茶地采茶,要干到天近黑了才收工,我家一年的茶葉收入在七萬元左右?!毖巯?,竹山村茶農李江瓊家的夏茶長勢旺盛。
除了現代茶園,竹山村還有3000畝的仿古茶園,因枝干高大也稱喬木茶,茶農們以更低的種植密度換取更高的茶葉品質,在價格和市場競爭力上實現了雙雙提升,目前每年創造超過500萬元的產值。不少當地年輕人看到了喬木茶的價值和前景,選擇返鄉創業做茶,從父輩手中接過發展的接力棒,還利用互聯網闖出了新路。從純賣原料到品牌意識提升,“竹山茶”這個公用品牌逐漸走入消費者視野。
“我們就是要做出一杯大眾喜歡,也能喝得起的喬木茶,利用電商、線下展會等方式,大力宣傳竹山茶,帶著老茶人一起增收,為鄉村振興出一份力?!敝裆酱逍”郴j茶業負責人李德華介紹,自己和幾個年輕人一起回鄉創業,實現了從茶園管理到采摘制作全程可控,過程中既向父輩學習好的經驗做法,也把外面的一些先進做法帶到山村。
“新茶友們,沒有喝過竹山茶的,我建議大家選擇咱們這款森林茶,茶香夠,茶味豐富,回甘極快,而且它也具備有機的資質,真正的春茶料……”而在寧洱布都茶葉專業合作社,自春茶采摘加工結束后,該合作社副理事長秦道淮每天都會直播賣竹山茶,產地直發的模式吸引了不少省外網友咨詢購買。
該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主營竹山村喬木茶,80余戶成員均為當地茶農。憑借著對茶葉種植、采摘、加工、銷售全過程的有效管理,通過了有機認證,成為竹山村茶產業向“新”求索的一個重要突破。
“我們合作社每年生普干茶產量15噸左右,白茶7噸,滇紅茶大概在6.5噸到7噸之間,每年批發和零售的銷售額達300多萬元,主要是賣到上海、杭州、浙江、江蘇。”秦道淮說。
竹山村現有茶葉加工廠10多家,頂峰時達30余家,主要對茶葉鮮葉進行初加工,累計年產干毛茶在180噸以上。全村的茶葉在品質提升和精深加工方面仍有較大空間,當地正積極申報茶葉精深加工和茶葉交易市場項目,進一步提升茶葉附加值和茶農收入。
此外,依托“掛鉤部門”寧洱縣茶葉和特色生物產業發展中心的政策、技術支撐,全村茶產業在由“大”向“強”的探索之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目前,竹山村的有機茶園面積達到了3000多畝,茶農的收益明顯增加。”寧洱縣茶葉和特色生物產業發展中心農藝師錢永春介紹,該中心通過技術培訓,指導竹山村茶農持續進行茶園的綠色有機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云南網通訊員陶平蘇紅亮付會楊斯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