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玉波 通訊員 陳艷榮)“今年,我們在不斷學習、嘗試中創(chuàng)新了刺繡產品,訂單量也比以前多了。”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薩日郎巾幗民族手工藝品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非遺傳承人秀云聊起訂單時喜笑顏開。
7月8日,記者走進科右前旗薩日郎巾幗民族手工藝品專業(yè)合作社制作作坊,繡娘們正在揮灑自如地刺繡,趕制7月份的訂單;展銷大廳內,擺放著蒙古族傳統(tǒng)刺繡服裝服飾、旅游紀念品、床上用品、文化用品、生活用品等30多類產品。
據了解,2017年,為了傳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帶領農牧民姐妹就業(yè)增收,秀云成立了合作社,主要制作旅游產品、民族服裝服飾等手工藝品。
創(chuàng)業(yè)初期,秀云多次深入科右前旗和烏蘭浩特市農村牧區(qū)嘎查村,免費舉辦服裝刺繡、手工藝品制作技藝培訓班60期,培訓農牧民4000多人次,向廣大農牧區(qū)婦女傳授刺繡技能的同時帶動她們增收。
“自從跟著秀云老師學習刺繡后,每年收入達到10萬元,不僅緩解了我們家的經濟壓力,也讓我有了一技之長。”50歲的學員冷鳳迎說道。她的丈夫和兒子身患疾病,需要長年吃藥,家里的擔子都壓在她的肩上。談起2年多來的增收經歷,冷鳳迎對秀云充滿感激。
現(xiàn)在,薩日郎巾幗民族手工藝品專業(yè)合作社社員已增加到87人,合作社年均銷售收入超80萬元,37名核心成員人均創(chuàng)收6000多元,還帶動30戶家庭戶均增收2000元。
工坊離薩日郎巾幗民族手工藝品專業(yè)合作社不遠的非遺傳承人阿拉坦巴根正帶領工匠制作傳統(tǒng)馬鞍。“今年,我收了4個徒弟學手藝,還帶動9名農牧民就業(yè),人均年增收達1.2萬元。”阿拉坦巴根說。
據了解,2020年,阿拉坦巴根成為興安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札薩克圖馬具制作傳承人。他將札薩克圖馬鞍工藝發(fā)揚光大,他的工坊通過舉辦培訓班、訂單回收等方式創(chuàng)收30萬元。
“我是給馬匹做衣裳的人。今后,我要讓札薩克圖傳統(tǒng)馬鞍制作的古老手藝綻放更質樸的美感,帶動更多鄉(xiāng)親增加收入。”阿拉坦巴根滿懷信心地說。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