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七月,烏蒙山深處的昭通鹽津縣田間地頭生機盎然。落雁鄉天星村的七彩花生基地里,飽滿的果莢預示著豐收;中和鎮的竹筍加工廠內,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將本地山珍變成暢銷全國的休閑食品;標準化雞舍中,享有國家地理標志的鹽津烏骨雞茁壯成長…這幅生機勃勃的畫卷背后,是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扎根鹽津三年的科技賦能成果。
以中國農科院文杰研究員為顧問、云南省農科院符明聯研究員為團長的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鹽津縣科技特派團,自2022年3月以來精準對接鹽津烏骨雞、肉牛、生豬、竹、花生、茶葉六大主導產業,圍繞“產業技術指導服務、品種技術引進推廣、技術瓶頸集中攻關、本土人才培養幫帶、農業產業功能拓展”五項重點工作,落實“三覆蓋兩促進”幫扶要求,面對鹽津“山高谷深、人均耕地少”的困境,深入調研,精準施策,展開了一場為期三年的科技攻堅與產業提升行動。
針對傳統花生效益低下的難題,花生產業組引進篩選出高產、高附加值的“云花生”系列彩色花生等新品種,集成推廣“種子包衣+專用緩釋肥+無人機綠色防控”技術。在落雁鄉建成的650畝“七彩艾田”科技示范園,鮮果畝產躍升至774.68公斤,產值達7746元,較傳統種植增收2.3倍,帶動全縣累計推廣彩色花生1萬余畝,讓小花生變身“金豆豆”,為鄉村振興蹚出一條新路子。花生-玉米間套作在基本不影響玉米產量同時,增收一季花生,實現了糧經作物協同發展,拓展了花生產業發展空間。
針對鹽津118萬畝竹林資源曾面臨加工轉化率低的難題,竹產業組牽線引進龍頭企業投資3億元建設深加工基地。一期5000噸產能生產線在中和鎮投產,開發出調味筍、清水筍尖等系列產品。項目全部投產后預計年消耗本地竹筍90%以上,年產值突破2億元,真正實現“山珍變現”。
針對鹽津縣傳統烏骨雞產業品牌升級,烏骨雞產業組推動鹽津烏骨雞“四統兩品”標準化生產(統一雞苗、飼料、時間、防疫,強化品牌、品質),建立蛋雞示范基地3個,帶動脫貧農戶220余戶;制定鹽津烏骨雞養殖與疫病綜合防治保健方案,雛雞成活率從56%提高到95%以上。
肉牛產業組立足鹽津本地牛產業的發展需求,引進優良肉牛品種與本地黃牛開展雜交改良,推廣凍精改良使市場售價提高了18%。推廣玉米秸稈飼料利用,累計推廣應用玉米秸稈青貯53萬噸,每出欄一頭肉牛節本增效1000元以上。
茶產業組集中攻關,解決了茶葉病蟲害綠色防控、茶葉加工方面的技術難題。推廣建成品種和技術試驗示范園1000畝,示范區茶園平均鮮茶產量提高20公斤以上,增加鮮茶產值1200元以上。
三年耕耘,科技基因深植鹽津沃土。特派團累計完成技術服務1000余人次,開展技術培訓150余場次,發放技術資料5000余冊,幫帶培養基層農技人員50余名,完成技術培訓6000余人次;引進品種150余個,完成技術瓶頸攻關20余項,推動鹽津六大主導產業實現量質齊飛,有力帶動了農民增收和鄉村產業振興。當滿載筍制品的貨車駛出深山,當彩色花生成為電商“爆款”,科技之光,正照亮鹽津鄉村產業振興的康莊大道。
云南網記者陳云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