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產動畫領域,追光動畫一直以其對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創新表達而備受矚目。2025年暑期檔,追光動畫攜“新文化”系列第二部作品《聊齋:蘭若寺》強勢歸來,再次以驚艷的視覺效果和深刻的思想內涵,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東方奇幻盛宴。
一、結構之新:以“一寺一樹一井”重構聊齋宇宙
《聊齋之蘭若寺》創新性地以蒲松齡夜宿蘭若寺為線索,通過“井下評判故事”的設定,將《嶗山道士》《蓮花公主》《聶小倩》《畫皮》《魯公女》五個經典篇章有機串聯,形成“1+5”的敘事結構。這種“戲中戲”的嵌套式框架,既還原了原著短篇小說集的風貌,又通過蒲松齡的“旁觀者”視角賦予散點式故事以連貫性。例如,《魯公女》中黃泉世界的視覺奇觀與《井下故事》的線性敘事形成虛實呼應,讓觀眾在亦真亦幻中完成對聊齋世界的沉浸式體驗。
二、美學之新:六種風格解碼東方奇幻現實主義
影片突破傳統動畫的審美定式,以“一章一風格”的創新嘗試,將中國傳統藝術形式注入動畫載體:
《嶗山道士》的毛氈動畫:千萬根毛發的細膩呈現與唐風霓裳的飄逸結合,既有張祜《華清宮四首》的詩意底蘊,又通過嫦娥奔月般的舞姿設計,構建出仙氣縹緲的唐代幻境。
《畫皮》的宋畫美學:工筆重彩的壓抑色調、戲曲寫意的肢體語言,將婚姻批判包裹在凄美詭譎的宋代畫卷中,單幀渲染長達220小時的黃泉世界更顯東方亡者景觀的恢弘。
《聶小倩》的民國奇幻:紅衣女鬼的颯爽形象與火車軌道生死抉擇的現代性困境碰撞,讓傳統人鬼戀煥發時代思辨,旗袍與符咒的混搭則暗含對女性命運的當代凝視。
三、文化之新:傳統內核的現代性轉譯
影片通過對聊齋故事的解構與重構,實現三重文化突破:
人性拷問的深化:如《畫皮》中陳氏撕下婚姻面具的反抗,直指傳統倫理對女性的桎梏;《嶗山道士》以王生的投機取巧映射現代社會的生存焦慮,賦予寓言新的解讀維度。
女性角色的重塑:聶小倩從柔弱女鬼變為掌控命運的獨立形象,蓮花公主兼具柔美與堅韌,這些改編打破封建敘事模板,注入現代性別意識。
技術賦能的儀式感:追光團隊將《長安三萬里》的文化考據延續至本片,從唐代建筑到福建土樓,從戲曲身段到詩詞意境,用IMAX級視效打造“東方奇幻現實主義”新范式。
四、美學意蘊:游走于虛實之間的東方哲學
影片的中國美學不僅停留在視覺符號層面,更滲透于敘事肌理:
陰陽辯證的視覺隱喻:蘭若寺的枯樹殘枝、古井的幽深光影,以水墨留白的手法構建“有無相生”的哲學空間,蛤蟆精與烏龜精的井底判案則暗合道家“萬物齊一”的思想。
信物承載的情感厚度:如《魯公女》中繡鞋穿越生死的追尋,將“魂器”概念轉化為現代語境下的執念具象化,延續了《你的名字》式情感張力,卻更具東方含蓄。
民俗意象的當代詮釋:紙燈籠、符咒、銅錢等元素并非簡單堆砌,而是通過動態設計(如燈籠光影的流動美)與情節綁定,成為推動敘事的文化密碼。
從追光動畫“新文化”系列的承襲來看,《聊齋之蘭若寺》既是《長安三萬里》對歷史厚重感的延續,更是一次向民間志怪文化的縱深探索。它證明中國動畫無需依附西方美學體系,通過激活古籍中的想象力基因,同樣能構建獨樹一幟的東方奇幻宇宙。當毛氈質感遇見宋畫山水,當民國列車撞破蘭若寺墻,這場跨越時空的聊齋盛宴,終成文化自信的生動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