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古典書城 (ID: gudianshucheng)
我們都知道“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是形容一個人多才多藝,堪當(dāng)多面手的意思。但十八般武藝到底是哪十八般?
“十八般兵器”究竟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現(xiàn)的呢?
作為軍事術(shù)語出現(xiàn)在兵書上,“十八般武藝”始見于南宋華岳撰《翠微北征錄》。該書卷七記 “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但沒有給出“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nèi)容。明代謝肇 《五雜俎》和清代褚人獲《堅 集》兩書中也有“十八般武藝”之說。
在我國古籍記載里認(rèn)為,刀、槍、弓、箭均為黃帝所造。而“二八般兵器”則是戰(zhàn)國軍事家孫臏、吳起所創(chuàng)。其實這些冷兵器的出現(xiàn)比黃帝、孫臏、吳起時代還要久遠。
至少在中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為了防身和狩獵需要,就開始懂得制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類原始的兵器原型。而且在我國各地新石器時代的個文化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了用石料、獸骨和蚌殼磨成的箭鏃。
到了商代,我們的祖先開始使用青銅鑄造刀、槍、鉞等兵器。戰(zhàn)國時代,就懂得使用鐵來鑄造制兵器。到了漢代和魏晉時期,人們已經(jīng)使用鐵來鑄造制兵器。
由于我國南方冶金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使用鐵和鋼鑄造刀、槍、劍,各種各要的兵器也開始多了起來,南北朝以后,銅制的兵器基本就看不到了,都由鐵和鋼代替。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備定型。
“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為年代、地區(qū)和流派的不同,對“十八般兵器”的解說也各異。匯總起來。古今有以下十多種不同的說法。
據(jù)《五雜俎》和《堅 集》兩書所載,“十入般兵器”為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黃、锏、撾、殳(棍)、叉、耙頭、錦繩套索、白打(拳術(shù))。后人稱其為“小十八般”。
今天,武術(shù)界普便對“十八般兵器的解說則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
最早是漢武帝經(jīng)過嚴(yán)格的挑選和整理,篩選出18種類型的兵器:矛、鏜、刀、戈、槊、鞭、锏、劍、錘、抓、戟、弓、鉞、斧、牌。棍、槍、叉。
到了三國時代,著名的兵器鑒別家呂虔,根據(jù)兵器的特點,對漢武帝欽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為九長九短。九長:刀、矛、戟、槊、鏜、鉞、棍、槍、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劍、锏、錘、抓。
從以上各說看,十八般武藝所列兵器大同小異,形式和內(nèi)容卻十分豐富。
有長器械,短器械。軟器械、雙器械;有帶鉤的、帶刺的、帶尖的、帶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殺的擊的、射的、擋的。 可見,十八般武藝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師的兵器(約有四百多種)中,在實戰(zhàn)時最常用的一部分。
其實,所謂“十八般”,并非僅僅局限于十八種兵器,而是古代多種武藝的概說。實際上,冷兵器時代產(chǎn)生了許多武器,其數(shù)目遠遠超過了“十八般”。晚清和民國時期,“十八般兵器”成為各個武館的必須陳設(shè),而成為中國武術(shù)和武館的象征之一。
明代后期萬歷年間,“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nèi)容有著這樣一種表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鎬、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鈀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這便是對于“十八般”最常規(guī)的解釋。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26863623218782892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