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劉邦派樊噲率軍討伐謀反的燕王盧綰,盧綰逃往長城附近,其部下衛滿化裝逃過鴨綠江,后來奪取箕氏朝鮮自立為王,史稱衛氏朝鮮。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在戰事持續數月后,朝鮮王衛右渠被其部下所殺,傳位三代的衛氏朝鮮至此亡國。于是漢武帝分衛氏朝鮮故地為玄菟、樂浪、臨屯、真番四郡,今天的通化地區當時屬玄菟郡管轄。
赤柏松古城近景
玄菟郡最初的治所在沃沮城(一作夫租城,在今朝鮮咸鏡南道咸興市),漢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撤銷臨屯、真番兩郡,玄菟郡治所從沃沮城遷往高句麗縣西北。高句麗縣,今天被認定位于遼寧新賓的永陵鎮,那里有兩座漢代古城,其中一座被認為是高句麗縣,另一座則被認為是玄菟郡治所。通化市文物管理所研究館員王志敏認為當時的高句麗縣為通化平崗山城,玄菟郡治所為自安山城,這是一家之言,姑且不論。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只詳細交代了玄菟、樂浪兩郡的情況。樂浪郡是:“戶六萬二千八百一十二,口四十萬六千七百四十八,縣二十五……”玄菟郡則是:“戶四萬五千六,口二十二萬一千八百四十五,縣三:高句麗、上殷臺、西蓋馬。”雖然玄菟郡戶口相對較少,但按當時的標準無論如何不應該只轄三縣,后世治史者多以為原書在傳抄過程中丟失了一兩根簡,這種事并不稀奇。史書有記載的三個縣,高句麗縣位于新賓是今天的主流觀點,西蓋馬縣則被推定在今集安或朝鮮慈江道楚山郡(楚山附近未發現相當的古城址,此說難以成立),至于上殷臺縣的地望,歷來觀點不一,近年來,考古學界越來越多傾向于通化縣快大茂鎮的赤柏松古城。
赤柏松古城外側1號窯址發掘現場
赤柏松古城址地處通化縣快大茂鎮西南約2.5公里的一處低矮二級臺地上,西北高東南低,城東是狹長的河谷地帶,大都嶺河由此流去,在快大茂鎮附近匯入蝲蛄河,城南為一條溝谷,當地人稱為高麗溝,臺地東南兩側的斷崖成為天險。這里地處通化、新賓、桓仁三縣要沖,正好處在西漢時期西蓋馬縣至高句麗縣的交通要道上。
赤柏松古城呈不規則的矩形,周長約1053米,今天看來宛若一座較大的中學,但在2000年前的西漢時期,這樣一座城足以成為一座縣城。被公認為玄菟郡治所的新賓永陵南城址,其周長也不過就在700米上下。
赤柏松古城的城墻為土石混筑,殘高最高處可達4.8米。墻體為多層夯筑,在山坡上直接夯筑而成,而且內外存在錯層夯筑現象,這與高句麗人以石材“筑斷為城”的建城方式構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且此城有角樓,有女墻,與遼寧境內的漢代城池非常接近。
赤柏松古城出土陶甑
赤柏松古城出土陶豆
在近年來的考古發掘中,赤柏松古城內出土了大量漢代文物,主要包括繩紋板瓦、筒瓦等建筑構件,以及大量鐵器,這些遺物呈現出顯著的漢文化因素,這里出土的繩紋瓦當與漢代中原及內蒙古奈曼旗善寶營子漢代古城出土的繩紋瓦完全相同。鐵器中又以農具居多,間有少量兵器和車馬具,出土的環首鐵刀是典型的漢代兵器。此外,城內還出土了少量銅制兵器,考慮到城西就有一處銅鎳礦,已開采多年,城址周邊還有多處青銅時代的遺址,秦漢之際這處銅礦是否已被利用很值得關注。
赤柏松古城院落發掘現場
赤柏松古城的大型建筑集中在東部的平緩坡地上,本世紀初的考古發掘整體揭露了一處大型院落,發掘面積達到3000平方米左右。發掘結果顯示,古人在興建這處院落時削高墊低,改造了原始地貌,使其趨于平坦,院墻、防屋、排水溝等設施一應俱全。
赤柏松古城的建筑,特別是房屋普遍經歷了二次修建,存在疊壓關系,在原址上重建的房屋反映了這座古城曾經歷了由興而衰,由衰而興,再戛然而廢的過程。根據考古發掘推斷,赤柏松城址的使用年代應該在西漢中晚期至東漢,那么,很有可能是高句麗興起之后與漢政權發生沖突,反復爭奪此城,其中一次沖突毀滅了城內建筑,漢軍尚未完成重建此城就再次失守,高句麗人因此城損毀嚴重而直接棄用。
2008年,赤柏松古城東部一處臺基式排房建筑的外側出土了一件磨制長條方形滑石器,長14.76厘米,寬3.76厘米,厚3.15厘米,上面刻有篆文“倉頡”二字,字跡頗為優美。滑石硬度很低,因而邊棱處留下了物主長時間撫摩把玩的痕跡,顯得光滑細膩。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馬洪認為,這是一件西漢時期的文案鎮器,也就是今天所說的“鎮紙”,不過當時紙張尚未普及,所鎮者多半為絲帛之類。
赤柏松古城出土板瓦
赤柏松古城出土環首鐵刀
倉頡,是傳說中的黃帝左史官和造字始祖,其傳說在戰國時期已十分流行,成為知識分子尊崇的對象,西漢時期尤為神化到登峰造極的程度。秦代丞相李斯撰寫《倉頡篇》七章,以小篆書寫,作為統一文字的標準,西漢時此書流傳極廣。赤柏松古城出土“倉頡”鎮器,說明當時漢文化在此影響很深。在漢四郡設立前,已有大量燕趙遺民不愿受秦統治,涌入東北和朝鮮半島,鴨綠江流域大量出土的燕趙遺物,特別是趙國藺相如銅戈和陽安君青銅短劍都證實了這一點。中原遺民和當地土著居民共同開發長白山區,是不爭的事實。
赤柏松古城,如今雖然只留殘垣,但歷史有跡可循,透過古老城墻,我們仿佛看到2000多年前的文明之光正照耀著這片土地。
(參考資料:吉林省文物局《吉林省長城資源調查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孫進己、馮永謙總纂《東北歷史地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王禹浪、王宏北《高句麗渤海古城址研究匯編·上編·高句麗卷》,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王義學《赤柏松古城考古發現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分類號K871,單位代碼10183,研究生學號2005123002;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馬洪《赤柏松城址出土“倉頡”款石器小識》,《地域文化研究》2019年第3期;滿承志、付佳欣、辛愚勝《通化縣文物志》,吉林省文物志編委會,1986年5月
圖片來源:《吉林省長城資源調查報告》)
主審 | 王遠洋 審核 | 李蘊涵 編輯 | 楊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