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滕州的橋“加油”
山東/ 孫延宜專輯/2025年/184(隨筆)
——作者把滕州城內跨越荊河的大小橋闡述得淋漓盡致,即便是沒有來過滕州市內的人,閱讀美文也能對滕州城市概況及歷史了解個大概。為作者點贊!
——通過寫荊河上的橋來展現滕州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長足的發展,輝煌的成就。文筆豐盈灑脫,情感真摯熱烈,材料充分翔實,架構恢宏自由!好文,點贊!
——寫盡滕州城的橋,抒懷滕州的美:南望微湖思荷蓮,北瞻龍雲躍峰巔。
荊河曲繞流水秀,龍泉古塔通古賢。
以上是網文《滕州荊河上的那些橋》后面幾位讀者的留言,贊美之情溢于言表。我拜讀了數遍網文,并轉發給了一些親朋好友,亦深有同感,恕不贅述。為了讓滕州的橋更美,增強其宣傳效果,我這里只想說幾點小問題,僅供作者老師參考。
——我老家南距城里老縣衙七里地,名叫七里堡(pù)。小時候,從南門里進入縣城,古城墻的殘垣還巍然矗立,城墻外是潺潺流淌的荊河。過河要經過石板橋,是個漫水橋,河水小的時候,我可以小心翼翼地趟過;水大的時候沒過膝蓋,得靠大人背著過河。七八歲時,我從課本里學到了巧奪天工的趙州橋,知道了見證國家慘遭劫難的盧溝橋,端詳過屋墻上張貼的氣勢雄壯的南京長江大橋,看過南斯拉夫電影《橋》中炸毀的塔拉河峽谷大橋……就憧憬著,荊河上是不是能建起一座座大橋,方便我們過河進城呢?這個愿望很快就實現了,從1973年荊河橋改建算起,50余年間,城區的荊河上陸續建起了十幾座大橋。
這是網文中第3自然段的內容,其中的“南距”似應為“北距”。因為“七里堡”在城南,村子距離北邊的老縣衙七里地。到網上搜索發現“南距”“北距”還是地理坐標術語呢,特指UTM(通用橫軸墨卡托投影)坐標系中位于南、北半球縱坐標值,兩者均為距離赤道的絕對值。當然,將此義用在引文中不合適。還有“趟過”應為“蹚過”。蹚,從淺水里走過去,也指從雪地、草地等走過去,比如蹚水過河。“趟”舊同“蹚”,但現在已讓位給“蹚”了。
——多少年來,人們在橋上或憑橋閑釣,或洗衣洗菜,或漫步徜徉,或騎車馳過,或橋畔耳語。偶爾也有機動車隆隆壓過,小石橋默默地承載著那份或浪漫或滄桑的時光回憶……有了小橋,路不再斷,走過小橋,腳下有詩和遠方。
這是網文中最后一座橋“刁莊橋”2段的內容,其中的“壓過”似應為“軋過”。軋,碾或滾壓的意思,比如軋場,軋道機。引文中應為“機動車隆隆軋過”。
此外,關于茂源大橋的敘述,對其東首的小邾國遺址大書特書,而對其西首的龍泉廣場、六館一塔卻只字未提,不無遺憾。還有就是茂源大橋、荊河橋等沒有明確指出其所在的道路名稱——府前東路、荊河東路,也是美中不足。
作者簡介:
孫延宜,山東省滕州市人。1980年于滕州一中高中畢業后考入空軍一機校,1982年秋軍校畢業后,分配至蘭空航空兵部隊工作,歷任師直修理廠軍械師,
航空兵團
定檢中隊軍械分隊長、政治指導員,飛行大隊政治教導員等職,空軍中校軍銜,2001年選擇自主擇業的安置方式轉業。喜歡文字,堅持讀寫,在軍內外刊物上發表文章數百篇。《鄉村精短文學》專欄作者。《大眾日報》特約評報員。
《咬文嚼字》雜志榮譽校對。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投稿須知:
平臺用稿無稿費, 投稿本平臺必須為首發原創作品,凡在其它媒體或網絡平臺上刊發過的作品請勿投稿。
1.投稿需先關注《鄉村精短文學》公眾號。
2.投稿微信號:13877397223
投稿郵箱:835853wmsh@163.com、1964392700@qq.com
3.投稿被平臺刊發且收到贊賞費7天后,贊賞費的80%發放給作者本人,其余20%用做平臺運營管理。(字數在300字以上的能申請“原創”標識的作品才可以獲得讀者贊賞費)
4.本平臺刊發的作品均為作者本人觀點,且侵權與否均與本平臺無關,如作品涉及侵權請聯系本平臺刪除。
凡投稿者均表示自愿接受并同意上述聲明,由此產生的一切責任均由投稿者承擔,本平臺不負其任何連帶責任。
本文由《鄉村精短文學》原創,歡迎長按下面二維碼圖片識別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