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雷震近影。
受訪者供圖
青城山腳下的小路,綠樹蓊郁,蟬鳴聲聲。德國女詩人雷震輕裝小扇,模仿美國詩人和文學評論家埃茲拉·龐德的語調,吟誦著龐德編譯的李白詩《送友人入蜀》英文版。這是紀錄片《詩美成都》中的一個鏡頭。
這個鏡頭,恰如一個文化隱喻:這位成長于阿爾卑斯山腳下的藝術家,正以獨特方式,逐夢中國詩歌與世界文學的星河。
水墨引路
“我小時候居住的地方和青城山有些相似,環境清新安靜,人們生活悠閑?!崩渍鹫f。奶奶收藏的水墨畫、創作的陶藝品和推崇的東方極簡美學是雷震的藝術啟蒙。19歲時,雷震帶著對大城市的向往,奔赴英國倫敦圣馬丁藝術學院學習繪畫,那時她覺得“視覺作品直截了當,是世界共通語言”。在唐人街光華書店,她接觸到中國古代典籍的不同譯本,發現差別很大,于是決定自學中文——“在倫敦地鐵上,看到中國人捧讀中文書,我就想:我也要讀!”
漸漸地,雷震喜歡上中國的很多東西,中醫,繁體字,香港電影……她從《易經》震卦中的“震為雷”為自己取了“雷震”這個中文名,再后來她來到中國,并嫁給一位中國畫家。
初到中國,她仍以水墨畫創作為主,獲獎頻頻。但練習中國書法成為一個轉折點:書法讓她體會漢字的表意本質,成為她深入語言內核的橋梁。她開始沉迷于漢詩。
在北京居住18年后,她與原籍成都的丈夫選擇到青城山棲居?!俺啥嫉臒熁饸夥浅夂?,特別是青城山,漢藏兩種文化在此交融。”山居5年,她完成了從畫家到詩人的蛻變:具有“不可譯性”的詩歌,成為她對抗商業化、整合多重文化身份的精神容器。“詩歌如青竹,具備戳穿水泥的生機?!彼f。
駐村觀風
“由星辰吹向黎明的寒風/把我們重疊入歷史?!崩渍鹪娮鳌队^風》中這個句子,打動過許多讀者。這首詩源于她在四川邛崍市花楸山的駐村經歷:“住在山上,俯瞰竹海峽谷升日輪,深感我們都是歷史的一部分?!彼f。
“銀河掛空,無止流形/相隔一千三百年/炯炯的雙眸已暗/追尋,卻成三人……”在《啟明·長庚》中,雷震將自己的創作喻為“追影子”:“我一個德國人寫唐代的李白,只能通過他的作品,體會他跨越千年的大孤獨?!?/p>
在雷震的印象中,“詩仙”李白具有天馬行空的個性,交游廣闊,特別能象征唐代的開放性、國際性和繁華。但他的光芒一度因動蕩的歷史而被遮蔽。不懂中文的龐德通過美國東方學家的譯稿接觸到李白詩歌,以詩人的敏銳捕捉到漢詩的特質。龐德的《華夏集》雖然是一本僅收錄10余首漢詩的小冊子,其中大部分是李白的詩,但和艾略特的《荒原》共同推動了西方詩歌的現代變革。
雷震說,她和龐德一樣,都曾被漢詩震撼:“漢詩意義深遠、回味無窮,擺脫了語法上的枷鎖,是完全另外一種表達方式?!痹谒磥恚形牡奈难耘c白話可以自由調配,是一種獨特優勢;她通曉德、英、法、中4種語言,不同語系的思維在她的內心持續對話,半生中她曾嘗試分別用4種語言寫詩,但中文詩歌逐漸成為她的創作重點。
在成都這座“詩歌之都”,雷震的《望江》《古都》等作品融合地理志與抒情詩,隱喻成都2300多年未遷址的文化包容性,也將無人機、玻璃幕墻等現代意象與道家宇宙觀并置,凸顯成都的城市精神,獲得中國詩歌界的認可。
文化公民
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雷震的身份成為時代注腳:來自歐盟創始國之一德國,曾受惠于歐盟學生免學費政策在英國倫敦免費上大學,最終扎根中國。
雷震當年是首批歐盟學生免學費政策的受益者。親歷文化邊界的消解過程,讓她深有感觸。“拆除邊界是最好的交流,”她說,“中歐之間應該越來越友好。中國和歐洲都擁有古老文明,本來也一直通過絲綢之路進行交往。”
雷震有著獨特的“文化公民觀”:“如果從一個公民的角度,國和國之間的交流就是以文化交流為主。我們去其他國家旅游,大部分時間是在感受異國文化,比如去博物館看繪畫等?!痹谒磥恚敿馑囆g屬于全人類,“歌德、雨果、但丁和李白都是世界文學巨匠。今天,我們都是‘世界公民’,應該超越國界,守護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詩美成都》中有一個鏡頭:雷震的書架一側是西文書,一側是中文書。該片導演張同道認為,這是文明對話的一個絕妙場景。雷震很喜歡李白的一句詩:“明月直入,無心可猜?!彼曋疄闁|西方偉大詩人的精神契約,即跨越細節,直抵永恒的人性。(記者 苗春)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7月11日第07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