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黃埔區玉泉學校的學生在進行項目化學習。 學校供圖
學生在小學與初中的銜接過程中,往往要直面環境適應與認知躍升的雙重挑戰,“陡坡效應”成為橫在他們成長路上的一道坎。我所在的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玉泉學校針對這一問題,全力打造“橋梁課程”體系,致力于實現小學與初中的無縫銜接。
義務教育九年制學校課程一體化設計的核心在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前瞻規劃、系統整合、協同發力。學校組織小學高段與初中教師深度聯合教研,精準識別學科知識的“斷點”與“交叉點”,將核心素養與學習能力培養貫通始終。尤其注重將抽象思維、邏輯推理等初中核心概念與學習方法前置滲透到小學六年級課堂,例如,數學科組利用學校新建的數學實驗室,在小學五、六年級引入具象模型輔助的幾何與代數思維,為初中的符號化表達埋下一顆種子;科學課程則在小學階段強化探究流程訓練,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初中的實驗設計與驗證環節。
廣州市黃埔區教育局與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在玉泉學校開展“基于腦科學人才培養”的實驗項目。其核心功能在于以腦發育科學為底層邏輯,打通九年學段壁壘,實現真正的“一貫式”銜接。項目聚焦“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反應力、自控力”五種核心腦智能力的終身培養,為各學段提供統一且持續的發展目標與科學評估依據。依據兒童青少年腦發育規律,系統性構建“低學段游戲化學習(激發興趣,訓練基礎能力)—中學段跨學科學習(強化信息整合與問題解決)—高學段項目式學習(錘煉抽象思維與復雜決策)”的遞進式課程模式。這種分層設計能有效消除能力斷層,符合大腦從具象到抽象、從外部引導到內在驅動的發展規律,規避學段躍升障礙。同時,基于腦科學的動態監測機制在關鍵轉換點精準識別并提供個性化干預,保障每名學生順利銜接。
學校開展“學長引路計劃”等體驗式學習活動,初中學長化身為小小學習導師,走進小學課堂,用自己的經驗為學弟學妹們指引方向;小學生們則帶著好奇與期待,走進初中探究實驗室,共同探索科學的奧秘。九年級教師6月份送走畢業生后,9月份到小學六年級課堂授課,讓學生提前熟悉初中教學風格,減少因陌生而產生的距離感。
學校還遴選有專長的家長成立“家長講師團”,按年級開展科普課程或親子實踐課程。同時,開設“家長學校”“腦科學親子課堂”等,幫助家長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緩解教育焦慮,實現科學育人,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同頻共振。
(作者系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玉泉學校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11日 第05版
作者:肖宇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