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深化學院產教融合,發揮學院專業特色與優勢,根據學校《關于開展2025年大學生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文件精神,7月1日,旅游管理學院組織師生20名赴新鄉萬仙山景區開展“以智賦能——助力鄉村旅游”暑期主題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活動聚焦實踐調研、崗位調研、專業學習、紅色教育和校企合作等內容,通過沉浸式體驗與專業性實踐,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專業認知、團隊協作能力與社會責任感,為萬仙山景區鄉村旅游發展注入了青春動能。
(旅游管理學院實踐隊員一行人到達新鄉萬仙山景區)
一、深入景區調研,踏崖問策開路
為精準把握萬仙山景區發展現狀與鄉村旅游現狀,實踐團隊分為5個調研小組,圍繞“景區發展規劃”、“游客體驗提升”、“商戶發展訴求”、“民宿運營優化”、“崗位職能適配”五大主題開展深度調研。實踐團隊走訪了萬仙山景區內100余家民宿和主題酒店、70余家商戶,與景區負責人、景區管理人員、一線崗位員工、郭亮村委、南坪村委負責人等進行深度訪談,向游客發放調查問卷300余份,覆蓋了不同年齡、職業及客源地的游客群體。通過廣泛收集一手資料,實踐團隊對景區的整體發展現狀和未來規劃、民宿運營情況、商戶的經營困境與發展期望,以及游客的消費偏好和體驗反饋等信息有了全面了解,為后續的進一步分析和調研報告的撰寫提供了數據支撐。
(實踐隊員進行分組分工并明確各組調研任務)
(實踐團隊與萬仙山景區負責人進行座談)
(實踐團隊與郭亮村村委負責人進行座談)
(實踐團隊與南坪村村委負責人進行座談)
(實踐隊員與郭亮村游客訪談交流并發放調查問卷)
(實踐隊員對南坪村民宿經營者訪談交流并發放調查問卷)
(實踐隊員與南坪村游客訪談交流并發放調查問卷)
二、深研崗責流程,感悟知行合一
典型崗位調研中,實踐隊員們依據《酒店管理專業典型崗位調查問卷》,系統梳理酒店管理各典型崗位的核心職責與技能要求。具體包括大堂副理的晨會交接、客訴處理、夜間巡查等工作職責;民宿管家的客房檢查、客情溝通、客戶回訪、主題活動策劃等專項任務以及突發客訴處理、賓客個性需求等不定期職責;新媒體運營利用社交媒體、在線旅游平臺、論壇等途徑進行酒店/民宿的品牌推廣、營銷策略制定、客戶服務和關系管理等一系列工作職責。針對這些典型崗位職責,進一步分析了崗位所需的溝通協調、應急處理、數智化工具運用等關鍵技能。工作流程方面,詳細記錄各崗位從崗前準備、崗中服務到當日收尾的全流程節點,并通過各環節評價標準,來收集賓客滿意度與問題解決時效。此外,隊員們還圍繞崗位的職業發展路徑、行業對人才的具體需求、崗位的職業價值、培訓路徑等方面進行了調研,并探討了工作流程中可優化的環節和具體的措施建議。典型崗位實踐調研活動讓同學們跳出課本,真正理解到酒店/民宿管理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崗位職責與細節里的溫度和效率。
(實踐團隊對郭亮村謝晉居主題民宿進行典型崗位調研)
(實踐隊員與郭亮村民宿經營者訪談交流并發放調查問卷)
(實踐隊員對萬仙山景區導游部負責人進行崗位調研訪談)
(實踐隊員對南坪景區民宿經營者進行崗位調研并發放調查問卷)
三、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共育平臺
為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助力鄉村旅游人才培養,學院與萬仙山景區、郭亮村、南坪村達成了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合作意向,并舉行授牌儀式。希望通過共建實踐教育基地實現“資源共享、人才共育、效益共贏”。萬仙山景區負責人表示:“旅游管理學院的專業優勢與景區的實踐需求高度契合,期待通過合作培養更多懂旅游、愛鄉村的應用型人才。”本次校外實踐基地的建立是“把課堂搬進景區”的重要舉措,將為學生提供常態化實踐平臺,推動專業教育與行業需求無縫銜接。
(實踐團隊與萬仙山景區簽訂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并授牌)
(實踐團隊與郭亮村簽訂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并授牌)
(實踐團隊與南坪村負責人進行深入座談并合影)
四、承續赤忱薪火,炳煥郭亮精神
萬仙山景區是“郭亮精神”的發源地,絕壁長廊的開鑿歷程凝聚著“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奮斗精神。為深化對郭亮精神的理解,實踐隊前往郭亮村村委會、崖上人家開展學習活動。在崖上人家,隊員們專訪了親身參與郭亮村掛壁公路修建的申春福老人,聽他講述當年村民們在懸崖峭壁上用鋼釬、鐵錘開鑿8公里“絕壁天路”的壯舉,面對缺資金、缺設備、缺技術的困境,全村人自帶工具、輪流上陣,在海拔1700米的絕壁上一錘一鑿堅守5年,用血汗鋪就脫貧路。在郭亮村村委,通過珍貴的圖片影像資料與親歷者的現場講述,實踐隊員們深刻體會到“不由天命、知險敢進”的郭亮精神內核。
(申春福老人為實踐隊員們講述郭亮村掛壁公路的修建歷程)
五、錘煉黨性擔當,踐行初心使命
在對郭亮村村委書記的專訪中,實踐隊員們進一步了解到,新時代郭亮村是如何在黨的領導下,秉承郭亮精神,實現從貧困山村到旅游名村的蛻變,感受到了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定決心與務實舉措。此外,隊員們還參觀了紅色實景演繹《太行山傳奇》基地,通過沉浸式重溫太行山抗日根據地艱苦卓絕的斗爭史詩以及軍民同心、血火淬煉的英雄事跡,全體師生接受了一場深刻的思想洗禮,進一步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參觀后,多位師生眼含熱淚,他們表示,從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分量,要將愛國情轉化為強國志、報國行,讓紅色基因在育人實踐中綻放時代光芒!
(實踐隊員們通過實物及圖片影像資料學習“郭亮精神”)
六、每日復盤研討,凝聚實踐智慧
實踐期間,團隊堅持“每日一總結、每日一部署”,每晚召開集中研討會,各小組匯報當日調研成果、崗位實踐心得及遇到的問題,集體討論解決方案。指導老師結合專業知識進行點評指導,并明確次日任務重點。在總結會上,楊要杰反復強調,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接地氣’的智慧,希望同學們帶著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回到課堂,把實踐所得轉化為專業成長的養分,始終保持對行業的敏感度與責任感。
(各組指導老師與實踐隊員進行調研后的交流與討論)
(實踐團隊每天進行集中研討與總結)
此次赴萬仙山景區暑期實踐活動,既是旅游管理學院專業實踐的“練兵場”,也是扎根大地的“思政課”。實踐中,實踐隊員們既用專業學識為鄉村旅游發展“把脈支招”,也在紅色精神與奮斗故事中汲取成長力量。學院將以此次調研成果為基礎,持續優化課程設置,強化產教融合,將實踐中發現的問題轉化為教學案例,將行業前沿需求、鄉村振興實踐案例以及革命老區的奮斗故事轉化為育人資源,培養具備專業能力與家國情懷、懂實戰、接地氣的新時代青年,為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貢獻青春力量。
(旅游管理學院 王寧 姚勝/文 楊要杰/審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