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17份公告!汽車行業賬期大縮水背后的國家意志
廣汽集團官微突然彈出一條公告:“自即日起,供應商貨款結算周期壓縮至60天。”
時間定格在6月10日20:01。
7分鐘后,中國一汽官微同步跟進;25分鐘后東風汽車響應,35分鐘后賽力斯加入……
11日凌晨1點,比亞迪壓軸官宣,24小時內17家車企集體“站隊”。
這場被業內稱為“60小時閃電行動”的賬期改革,正在改寫中國汽車行業的潛規則。
去年8月,某新勢力車企CEO在行業論壇上炮轟友商:
“某些企業把供應商當提款機,賬期拖到一年,還要壓價15%!”
這番撕破臉的發言背后,是殘酷的現實: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2023年報告顯示,國內整車廠平均應付賬款周轉天數高達285天;
浙江某車燈廠老板向媒體倒苦水:
“我們給某車企供貨三年,墊資4700萬,利息就虧了300多萬!”
更荒誕的案例發生在江蘇:
2022年底,一家電池殼體供應商因被拖欠貨款,憤而在車企總部門口懸掛橫幅——
“請XX汽車支付貨款!我們已發不起工資!”
事后該車企以“影響企業形象”為由起訴供應商,卻在法庭上被法官質問:
“你們拖欠貨款26個月,考慮過人家怎么活嗎?”
企業間的扯皮永遠解決不了系統性問題。
轉折點發生在6月1日:
《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正式實施,其中第三條明確規定:
“機關、事業單位從中小企業采購貨物,付款期限不得超過60日。”
“大型企業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強迫中小企業接受不合理付款期限。”
有網友辛辣調侃:
“以前車企說‘按行業慣例’,現在國家直接把‘慣例’掃進垃圾桶!”
更值得玩味的是執行細節:
當有人質疑“60天后給票據也算數?”時,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負責人直接回應:
“支付憑證必須是銀行轉賬或票據兌付現金,商業承兌匯票必須明確兌付期限。”
“任何附加條件都是變相違規!”
為什么車企能長期“綁架”供應商?
核心邏輯藏在一組數據里:
2020-2022年新能源爆發期:頭部車企產能利用率超95%,擴產投資收益率達12%-18%;
2023年產能過剩階段: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跌至65%,投資收益率驟降到3%-5%。
上海某剎車片廠財務總監算過一筆賬:
“以前溢價能覆蓋資金成本,現在墊錢就是做慈善!”
寧德時代的故事更具啟示性:
2018年其動力電池市占率突破40%時,反向要求車企預付30%貨款,賬期壓縮到45天。
經濟規律永遠向收益率高地流動——當主機廠失去高收益,就失去拖延賬期的底氣。
供應商的春天真來了?
走訪長三角零部件集群發現:
安徽某座椅廠緊急召回裁員名單上的50名工人;
深圳模具廠老板老張暫停轉讓設備:“先撐半年看看!”
但狂歡背后暗藏洗牌:
現金流薄弱的小車企正遭遇反噬。
河南某二線車企采購部透露:
“兩家鋼構供應商直接斷供,說要么付現款,要么找別家!”
更戲劇性的是利益鏈重構:
某車企原計劃用6個月賬期置換3%降價,結果遭遇供應商集體抵制:
“要么接受現有價格60天付款,要么漲價5%維持180天賬期!”
一位外資零部件企業中國區總裁坦言:
“賬期縮短倒逼車企做減法,冗余產能和低效車型必然被砍。這場改革不是輸血,是動手術!”
網絡上仍有懷疑聲:
“車企肯定會用承兌匯票拖時間!”
“供應商哪敢得罪金主?最后還得妥協!”
但三個不可逆趨勢已形成:
監管穿透式管理:廣東某車企嘗試用“供應鏈金融平臺”延長兌付,三天后被工信部約談;
供應商聯合議價:12家座椅企業成立“短賬期聯盟”,宣稱共享車企信用黑名單;
現金流為王時代:某新勢力為保現金儲備,主動砍掉兩個研發項目。
回望2022年雷丁汽車暴雷事件:
拖欠30億貨款導致156家供應商連鎖倒閉,甚至波及地方政府擔保的紓困基金。
國家此次出手,本質上在預防“雷丁式核爆”。
重慶某齒輪廠門口新掛了標語:
“60天是底線,不是恩賜!”
當行業記者問老板“怕不怕得罪客戶”時,他笑著舉起手機——
屏幕上是比亞迪最新發送的采購合同,首頁加粗條款特別注明:
“如未在58天內付款,按日萬分之五支付違約金。”
這或許揭示了中國制造的蛻變:
從“用賬期換規模”的野蠻生長,到“用誠信換效率”的高質量競爭。
那些還在盤算如何鉆空子的車企,是否聽到了倒計時的滴答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