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份,在工信部的推動下,十幾家主要汽車制造商集體簽下了一份《汽車行業維護公平市場秩序承諾書》。其中一項核心內容就是承諾付給供應商的錢,結算周期不超過60天。這個承諾在行業內引起了不小的關注。但熟悉行業規則的人都知道,光有口頭或紙面的承諾是不夠的,落實才是關鍵。
7月9日,工信部在已有的“全國違約拖欠中小企業款項投訴平臺”上,專門開通了一個“重點車企踐行賬期承諾線上問題(建議)反映窗口”。這個看似簡單的舉動,意義重大。它意味著,對車企60天付款的承諾,現在有了實實在在的監督渠道,不再是說說而已。
長期以來,在汽車產業鏈條里,整車廠和零部件供應商之間的關系并不平等。不少整車廠仗著自己“大甲方”的地位,把付款時間拖得很長,90天、120天甚至更久都很常見。這相當于把巨大的資金壓力轉嫁給了上游的供應商。供應商們雖然心里有苦,但往往擔心得罪客戶、丟了訂單,只能默默忍受。這種壓力層層傳遞,最終壓在了供應鏈末端的中小企業身上,讓它們的資金鏈繃得非常緊,甚至有些企業因此撐不下去。
之前車企們集體承諾60天賬期,可以看作是對這種不合理現象的一次集體宣戰。但承諾容易,兌現難。如果沒有有效的監督和約束,再好的承諾也可能變成一紙空文,最終損害整個產業鏈的信任。工信部這次開通的線上反映窗口,正是為了解決“說了不算”的問題,用制度化的手段來督促車企兌現承諾。
這個新開的“窗口”,作用遠不止是多了一條投訴的渠道那么簡單。首先,它讓監管直接對準了賬期這個老大難問題。 窗口直接設在國家級的投訴平臺上。供應商,尤其是中小供應商,如果遇到車企拖延付款、不遵守60天承諾的情況,現在有了一個明確、便捷的渠道向上反映。以前因為信息不暢或者怕被“穿小鞋”而不敢發聲的供應商,現在有了一個直達監管部門的通道。工信部也能通過這個窗口,收集到最真實的一線情況,準確掌握哪些車企承諾喊得響,行動卻跟不上。
更重要的是,這個窗口建立了一種長效的約束機制。 它把車企履行賬期承諾的情況放在了陽光下,讓付款是否及時成了衡量一家車企商業信用的重要指標。可以預見,對于那些被投訴多、履約差的車企,工信部很可能會采取警示、約談、公開通報甚至信用懲戒等措施。這樣一來,拖欠付款的“成本”就大大提高了,會倒逼車企認真對待自己的供應鏈管理,不敢再輕易違約。
這個窗口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收集反饋、優化政策。 供應商在反映問題時提出的具體困難和建設性建議,會成為監管部門調整和完善政策的重要依據。比如說,如果很多供應商都反映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比如特定零部件、特定合作模式,嚴格執行60天確實有困難,監管部門就可以考慮是否引入更靈活的分級管理或者豁免機制。這樣能讓政策既有約束力,又具備可操作性,不搞“一刀切”。
當60天賬期承諾真正被納入監管視野,它對整個汽車產業的影響將是深遠的。資金是供應鏈順暢運轉的血液。賬期規范了,中小零部件企業的生存環境就能得到實實在在的改善。它們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技術研發和提升產品質量上,這對最終整車的品質提升也是好事。同時,那些過去習慣靠拖欠供應商貨款來緩解自身資金壓力、內部管理效率低下的車企,在監管壓力下也不得不優化自身運營,提升效率。一場基于真實經營能力的優勝(參數丨圖片)劣汰正在加速。
工信部開通的這個“小窗口”,實際上是汽車行業治理邁出的“一大步”。它把紙面上的60天承諾,變成了一個可執行、可監督、可反饋的硬性要求。這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在朝著更加規范、透明、法治的方向發展。只有監管到位了,承諾才能真正落地,行業長期存在的賬期頑疾才有望得到根治。
汽車網評:有了監督護航,汽車產業鏈上下游才能真正告別“單方壓榨”的老路,走向更可持續的共贏關系。從60天承諾的簽署,到監督窗口的開啟,這不僅僅是在重塑市場規則,更是在為構建一個更公平、更有效率的汽車產業新生態打下基礎。監督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了,公平與效率才能真正抵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