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這組數據,五味雜陳。
2024年,中國七大主流車企合計銷量超過了豐田的三倍,銷量規模驚人。
但當我們把目光轉向利潤時,卻發現豐田一家公司的盈利遠遠超過這七家中國車企的總和。這種反差,既讓人敬佩豐田的強大,也讓人對中國車企的未來充滿期待和焦慮。
先說數據。
根據豐田2024財年(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官方財報,豐田全球銷量約944萬輛,凈利潤高達4.94萬億日元(約341億美元),營業利潤率接近12%。
而中國七大車企合計銷量超過2800萬輛,但同期合計凈利潤僅約1256億元人民幣(約18億美元),利潤規模不到豐田的六分之一。
這意味著,豐田賣一輛車賺的錢,遠遠超過中國車企賣三輛車的總和。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
第一,品牌價值和產品結構決定了豐田的高溢價能力。
豐田在北美、歐洲等成熟市場深耕多年,消費者對豐田和雷克薩斯品牌的認可度極高,愿意為品質和可靠性買單。
2024年豐田在北美市場銷量近282萬輛,貢獻了超過半數的利潤。雷克薩斯作為豐田的高端品牌,貢獻了約35%的利潤。
相比之下,中國車企雖然銷量大,但大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場,價格戰激烈,品牌溢價能力還未形成。
即使是比亞迪這樣新能源領域的佼佼者,2024年凈利潤率也只有6.7%,遠低于豐田。
第二,技術壁壘和供應鏈優勢是豐田“吸金”的核心。
豐田的混合動力技術(THS-II)全球領先,專利壁壘極高,混動車型利潤率明顯高于純電動車。
2024年豐田混動車型銷量占比達到30%,每臺混動車的利潤比純電動車高出約15%。
此外,豐田擁有完善的供應鏈體系,旗下電裝、愛信等零部件企業與主機廠緊密協作,形成了高效的產業鏈閉環。中國車企雖然在新能源純電領域快速追趕,但在混合動力技術和供應鏈整合方面仍有差距。
第三,全球化布局和風險管理能力也讓豐田更穩健。
2024年,豐田在日本本土因安全事件銷量下滑3.7%,但通過北美、歐洲和新興市場的增長成功抵消了損失。
中國車企雖然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但品牌影響力和渠道建設還在積累階段,難以形成有效對沖風險的全球網絡。
新能源車市場份額達到41%,同比增長超過30%,這速度令人驚嘆。
但價格戰和低利潤率的現實又讓人不得不冷靜思考:銷量大不等于賺錢多。
品牌力、技術力和全球視野,才是決定長期競爭力的關鍵。
豐田的“吸金能力”告訴我們,汽車行業不是簡單的制造和銷售,更是品牌塑造、技術創新、供應鏈管理和全球戰略的綜合較量。中國車企要想真正追趕豐田,不僅要賣得多,更要賣得值,賣得有利潤。
這需要時間,更需要智慧和戰略眼光。
未來,我相信隨著中國品牌不斷升級,技術不斷突破,全球市場逐漸打開,這道利潤差距會逐漸縮小。
但短期內,豐田依然是那個利潤王者,值得我們尊重,也值得我們學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