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網消息(CWW)近期,龍芯發布新一代通用CPU 3C6000,該芯片號稱“完全自主”,從指令集、IP核到工藝流程等均不依賴任何國外授權;國產GPU廠商摩爾線程和沐曦的IPO申請獲得科創板受理的新聞在業內引發了關注。盡管它們分屬不同的芯片領域,但背后反映的卻是中國芯片產業自主創新與可控的巨大進步。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CPU和GPU產業高度依賴海外授權和生態體系,在此背景下,國內芯片相關企業一直在加速追趕。盡管目前與全球頂尖芯片企業水平尚有差距,但已取得顯著成果。
例如,最新發布的龍芯3C6000服務器CPU性能已對標2023年市場主流產品,盡管技術并不領先全球,但它所代表的“零授權、可控供應”的獨立體系,打破了國內對x86和ARM等外國授權架構的長期依賴。同樣,在GPU領域,我國的進步也相當明顯。例如,摩爾線程自主研發的MUSA架構功能全面,支持AI計算、圖形渲染等多種場景,其新一代芯片MTT S5000性能也有所提升。
盡管如此,若將國產芯片放到全球芯片產業的視角和高度審視,其未來發展仍存挑戰。
首先,國產芯片產業需要構建一個切實可行且具備市場競爭力的軟件生態系統。
以GPU為例,眾所周知,英偉達的CUDA平臺已經構建了難以逾越的壁壘,即一個擁有數百萬開發者,且成熟的生態系統。相比之下,目前國產GPU仍需通過“兼容層+自研框架”的方式對接應用生態,雖然替代路徑初現,但難言成熟。
國產CPU也面臨同樣的挑戰。一顆芯片處理器,無論性能多么強大,如果沒有豐富的兼容軟件也毫無用處。基于此,龍芯雖然具有芯片自主創新和完全可控的戰略獨立性,但在構建能與x86和ARM數十年發展相抗衡的生態系統方面,仍需時日。這不僅需要技術實力,更需要廣泛的產業協作、開發者的支持與推廣等。
其次,除上述的軟件生態外,中國芯片產業還面臨制造的“天花板”。目前國產通用CPU和GPU大多仍停留在14nm或28nm節點,先進制程仍主要依賴臺積電,這意味著國產芯片即使在設計上取得突破,也難以在高端市場表現出強大競爭力。
最后,國產芯片面臨資金挑戰。眾所周知,芯片研發是“燒錢”的產業,以國產GPU為例,沐曦三年累計虧損超過30億元,摩爾線程花費超過50億元,距離盈利相當遙遠。
在此背景下,芯片企業是否能夠上市融資,成為其生存乃至持續發展的關鍵。而一旦上市成功,相關企業又必須面對非常嚴格的財報業績考核,這對尚未建立穩定商業模式的芯片企業而言,無疑是嚴峻的考驗。
所謂瑕不掩瑜,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國產芯片產業正從“起步階段”邁入“實用競爭階段”是不爭的事實,也許國產芯片一時還無法在高端市場與英特爾或英偉達芯片競爭,但在中低端應用、自主可控、信創等領域,國產芯片已經具備了現實的市場競爭力,正在迎來發展的新拐點。
*本文刊載于《通信世界》
總第969期 2025年7月10日 第13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