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國共內戰”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場殘酷又令人悲憤的戰役,同為中國人,蔣介石卻無視《雙十協議》單方面撕毀盟約,對紅軍展開大規模屠殺和堵截,妄想將紅軍徹底消滅。
然而當他沾沾自喜的認為自己奪下了紅軍的“革命圣地”延安時,沒曾想卻被“光速打臉”,甚至在巡視延安時都擺不出一張笑臉。
蔣介石的所作所為也一直被世人所不恥,可以說他所認為的勝利不過是戰敗的開始,1947年的延安之行讓蔣介石既丟了面子又失了里子,你見過他巡視延安的照片嗎?
蔣介石和毛主席之間的淵源頗多,國共之間也亦然如此,從早期雙方合作到后來蔣介石開始大規模殲滅共產黨企圖一家獨大。
直到“西安事變”的發生讓他不得不再次審視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關系,從而開始重慶談判,這也是雙方激戰以后同坐在桌上和平談判。
可此時蔣介石的內心卻非常不滿,對于他來說整件事都只是自己不得已而為之,因此哪怕是簽署了《雙十協定》,可后來蔣介石依然單方面的選擇撕毀盟約。
從而國共內戰再次展開,只是令蔣介石沒想到的是,自己信心滿滿的與共產黨展開爭斗,以為自己有許多精良武器裝備和優秀人才,最終卻是以失敗告終。
而造成國民黨失敗的因素有很多,在兩方不同的作戰環境中就能感受到不同的信仰與目標,國民黨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哪怕前方戰士浴血奮戰,后方官員仍然鶯歌燕舞。
但是共產黨卻不同,他們從一開始的生存環境就十分惡劣和艱難,因此毛主席也說共產黨的作風就是“艱苦奮斗”。
可盡管如此,共產黨卻異常團結,他們之間用革命信仰作為橋梁,用民族大義作為目標,在毛主席的引領下,哪怕是共產黨最高領導者也和普通士兵們一起過草地、爬雪山。
將民心收攏,在一次次的艱苦抗戰中用生命去奮戰,最終取得了勝利,而革命者的生活環境和理念信仰才是促成最終勝利的原因之一。
1947年可謂是顛覆蔣介石認知的一年,隨著解放戰役的打響,胡宗南作為蔣介石的主力部隊向紅軍展開了猛烈的進攻,而這次進攻首要占領的目的地就有“革命圣地”延安。
當20萬大軍進攻延安時,殊不知此時毛主席早已帶著紅軍們撤離,而這一次他們雖說沒有展開斗爭,算是“主動撤離”,然而卻在精神上給了蔣介石“致命一擊”。
紅軍實施的策略是“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蔣介石既然想要延安這個地盤,那就直接“拱手”送給他,紅軍則是從其他方面去消滅他的武裝力量。
這就是毛主席口中“用延安換中國”的由來,這張照片就是蔣介石得知胡宗南攻下延安后和宋美齡志得意滿的乘坐專機“美齡號”抵達了延安。
此時的蔣介石夫婦笑容滿面,在他看來這就是紅軍力量即將被消亡殆盡的最好體現,殊不知此時他臉上的笑容將會是抵達延安后“最后”的笑容。
這張照片就是蔣介石正在巡視延安南關,雖說拍攝的畫面比較模糊,距離相對較遠,但是仔細看也依然能夠看出蔣介石此時的神情非常嚴肅。
全然沒有剛剛抵達延安時期的那種興奮之情,跟隨在他身邊的官員非常多,此時或許周圍人都在享受喜悅,蔣介石卻是在感慨紅軍的日常生活。
在他看來能夠和自己精良的部隊“相愛相殺”這么多年,并且還曾重創過國民軍的紅軍力量生存的環境應該也是非常不錯的。
然而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他根本無法接受毛主席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指揮紅軍作戰,并且在這兒提出了許多重大的方針策略,震驚的心讓他此時早已“面無表情”。
這張照片是蔣介石與共同巡視延安的官員們在一起的合影,照片中官員們幾乎都是營長以上的級別。
而這張照片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國共之間的差距,國民黨每位官員穿衣打扮都非常干凈整潔,并且衣物也非常合身,就仿佛是“量身定制”的一般。
盡管經歷了多次戰役,國民黨在裝扮這方面卻從來沒有隨意過,反觀紅軍的行事作風,與其說想要穿衣打扮,不如說他們每個人心中全是對勝利、對繳械精良武器的渴望。
不少紅軍戰士和將領們的照片中都能看到,每個人的衣服都是不合身的,甚至于一個軍隊都湊不出幾套嶄新的衣服,穿補丁的衣服更是從毛主席那里就帶頭做起。
而蔣介石的部隊無論是從武器上還是人員配備上都非常厲害,有不少國民軍官都是經過黃埔學校的培養后才上戰場的,然而這樣的部隊在紅軍面前卻被打得“潰不成軍”。
因此此次巡視延安,蔣介石不僅僅是震驚在毛主席的生存環境十分簡陋,更重要的是他全然無法相信在這樣艱苦環境中組建的軍隊,自己的武裝力量竟然會難以招架。
紅軍曾經獲得的勝仗,在此時此刻都是沖擊蔣介石的最好力量,看著蔣介石巡視時臉色陰沉就明白毛主席的策略方針已經取得了初步的勝利。
原本蔣介石是打算在延安多停留一天,然而當他參觀完毛主席的舊居棗園以后卻改變了想法,當天就乘坐專機匆忙離開了延安。
而這個行為說他是“落荒而逃”也不過分,在他三個感慨中最后一個就表示毛主席的辦公點竟然沒有一個像樣的桌子,而他卻就在那張破桌子上寫出了無數激情昂揚的文章,制定了那么多高效有用的策略方針。
此次延安之行蔣介石的所見都令他難以想象,走在延安的土坡路上,他都不敢相信紅軍的生活環境會是這樣,無數塊磚石就能搭建起一個圍墻,用泥土就能打造出一個窯洞住所。
從滿心歡喜到后來臉色沉重,蔣介石的內心改變也印證了紅軍在取得勝利這場征途中有多么不易。
而在前往紅軍的人中除了蔣介石以外一位美國記者也被深深震撼,甚至歸國后都難以走出震驚的情緒。
他的名字叫做“斯蒂爾”,早期他本來只是想要去看看延安,了解紅軍的生活,然而當他踏上延安以后卻為之震撼,僅僅只呆了十天就匆忙返回。
在他返回美國之后當即就表示延安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地方,而可怕之處就在于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你的理想與目標。
他坦然表示如若自己在延安多待一天,或許也會成為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者,這個說法絕不是斯蒂爾夸大其詞,因為延安的確改變了許多外國人的想法。
加拿大醫生白求恩去往延安后就在沒有離開,將自己的畢生心血都奉獻在了延安地區,曾前往延安考察的戰地記者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在第二次前往中國后就選擇加入了中國籍。
伊斯雷爾·愛潑斯坦
美國作家兼記者埃德加·斯諾前往延安后也深深為之震撼,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也多次前往中國并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在彌留之際都仍然不忘表達自己熱愛中國。
每一位真切去感受過延安風貌,領略過紅軍風采的人都會在心中隱隱觸動,這個看似簡陋的環境卻蘊涵著許多不滅的希望與理想。
每一個紅軍戰士都是懷揣著必死的決心與敵軍抗衡,而他們所念所想從不是“爭地盤、一黨獨大”,而是為了中國統一、民生安穩,讓百姓能夠展望未來,讓中國能夠傲視全世界。
蔣介石此次出行可謂是最“糟心”的一次,不僅沒有在延安得到任何好處,還給自己心里添了堵。
本以為是將紅軍趕出了革命圣地,沒曾想紅軍放棄延安后卻屢戰屢勝,短短50天內就三戰三捷,殲滅敵寇的人數共計在1.4萬人左右。
國民黨的多次戰敗也是蔣介石匆忙離開延安的原因之一,本以為胡宗南攻下了延安作為主力部隊能夠繼續乘勝追擊,奈何這只是紅軍拋出的“障眼法”。
胡宗南在進攻綏德時就遭遇了紅軍的進攻,而此時的他沾沾自喜認為紅軍不是他的對手,沒曾想最后卻是將國民黨精良的武器和軍備物資拱手送給了紅軍。
所謂的主力部隊也被紅軍殲滅了將近6700多人,雖說兩方的兵力懸殊在10倍以上,但是國民黨卻遲遲找不到紅軍的主力部隊藏于陜北高原的何處。
而這都是基于胡宗南的“盲目指揮”,幾次三番將國民黨的部隊送進紅軍的埋伏圈,不僅如此在手下都查探出不對勁想要撤離時他卻下令讓部隊“迎難而上”,最終導致31旅明知是埋伏也只能硬著頭皮被全殲。
經歷青化砭戰斗以后胡宗南才終于發現了紅軍的主力部隊,此時向東北進軍就能與紅軍進行正面交鋒,可他卻好似“怕”了一般,命令部隊向反方向行軍。
這也導致當他來到瓦窯堡時紅軍早已離開了將近一周的時間,胡宗南的所作所為也被人懷疑他就是中共地下黨,指揮差,還多次將國民黨送進紅軍的手中。
雖說早期主動放棄了延安,但卻在戰役中取得了多次勝利,并且于次年4月22日就將淪陷的延安重新收回,一年時間不僅扭轉了局面,還加大了紅軍必勝的決心。
后來蔣介石的部隊更是屢屢兵敗,最終不得不敗退至臺灣地區,終生沒有再返回大陸,拍攝這張照片時蔣介石的落寞神情就早已為他今后的路途做了最好的鋪墊和詮釋。
參考資料:
上觀新聞——走出毛澤東的窯洞,蔣介石為何當即作出這個決定……
光明日報——他們是全世界人民的眼睛——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訪問延安2021-07-1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