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先來看兩段對話。
一人說,“九十年代,誰也阻擋不了四大天王爆紅。”
另一人則講,“八、九十年代,香港娛樂圈在亞洲不斷擴展影響力,譚張退出之后,港樂缺乏扛旗之人,缺乏巨星,所以才通過造神運動,把幾個年輕人捧成了巨星和接班人。譚張不退,會有四大天王?”
那么,譚張若是不退,能否擋住四大天王崛起?
話題頗有趣。
先講個題外。
比如筆者想問上一句,“四大天王之間的競爭,究竟是剛開始封王的兩三年比較激烈,還是數年之后更為白熱化?”
事實當然很簡單。
起碼來講,郭富城1992年才從華語樂壇紅回香港,也剛剛發了個人的首張粵語專輯,在唱跳歌手這條賽道上,才不過打磨兩年。
黎明也只出道兩年。
張學友和劉德華算是出道多年的老將,但一個剛剛從低谷中走出來不久,另一個影壇威勢遠大于樂壇。
而當時間來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后半程,他們皆百煉成鋼。
所以這其實等同“智商檢測題”。
但有不少人,都會表現出來“立場影響認知”的態度,他們看問題,會先考慮自己的立場,進而才去選擇,可能對自己偶像更有利的回答。
這當然也是人性。
說回“譚張與四大天王”。
先論,如果譚張不退,香港樂壇該是何樣光景?
連續四屆奪得香港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手獎的譚詠麟,該稍歇一下,而走勢漸趨凌厲的張國榮,也就該在1988年上位。
即便譚詠麟不退,這件事也一樣會發生。
但女歌手就并不能拿走金曲金獎,因為雙雄激斗,這個僅次于最受歡迎男歌手獎的頂級大獎,必然會落入另一巨頭手中。
再來看看年齡。
彼時譚詠麟三十八歲,張國榮三十二歲,對比后來的四大天王走勢,前者最低限度可以再打個五年,后者更完全可以續航十年。
如是推演,時間就至少會來到1993年。
在此時及之前,誰能冒頭?
話題來到“四大天王”。
張學友和劉德華,早在1985年即已首發粵語唱片出道。
前者出道連續兩張唱片賣出四白金銷量,已可稱一時“紅星”,但因偶像力的欠缺,在譚張爭霸的戰場里,每年能有一首金曲入圍,就已是上限。
后者則首專銷量慘敗,出道五年,也從來未曾踏足香港樂壇的頒獎禮。
到了1990年,事情也未必改觀。
這一年,在寶麗金唱片出道的黎明又會怎樣?
十大勁歌金曲的最受歡迎新人金獎,應該同樣會是他的囊中之物。
但指望他們三人直面譚張、在銷量和大獎方面,去分一杯羹甚至是對撼,怎么想,都覺得會是一種異想天開。
至少筆者覺得,看不到任何可能性。
是不是漏掉了一個人?
是的。
上面談到了張學友、劉德華和黎明三人,就還剩下了郭富城未曾提及。
筆者將他單列,并不是有什么厚薄的心思,而是因為,他的履歷、風格和成長的軌跡,與幾乎所有香港樂壇的歌手們,都不一樣。
在譚張爭霸的歲月里,他先是練舞,后來轉入藝員培訓班,開始在無線劇里跑龍套,隨后開始接拍電影。
彼時而論,他從來都沒有動過做歌手的心思。
如果不是那個意外到來的機車廣告,他一定會專注于電影這條路,樂壇對他而言,可能只會是一場茶余飯后。
但沒辦法,世事就是如此奇妙。
隨后他做了歌手。
為什么說,他與香港樂壇其他歌手完全不同?
因為他根本沒有參與粵語歌壇的競爭,而是直接在臺灣樂壇出道,并以連續三張銷量破百萬張的專輯,從臺灣紅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再紅遍內地。
這是一種空前現象級的爆紅。
而如前述,假設譚張在香港樂壇正如日中天,壓得一眾歌手無法抬頭。
這樣一個如龍卷風般的郭富城,按照本來的時間線,于1992年回港,香港樂壇的故事又該如何書寫?
他有沒有能耐,撬動譚張這塊鐵板?
這是個很有趣的議題。
筆者剛剛講過,郭富城自1990年開始的一路爆紅,與粵語歌壇的資源和競爭,完全扯不上任何關系。
一定要講的話,可能僅有一件事。
1991年,十大中文金曲的高層,有人力排眾議,一定要將最有前途新人金獎發給郭富城,并開口將尚未發行粵語專輯的郭富城,定義為了“香港歌手”。
而郭富城在香港樂壇之外,究竟都干了些什么?
上文只略提。
我們在此處,可以稍稍列舉,做一個歷史“重溫”。
連續三張百萬級銷量唱片、百萬冊銷量的寫真集、臺灣金曲龍虎榜六連冠、新加坡醉心龍虎榜十二連冠和單曲九連冠、內地連續兩個唱片銷量月冠和單碟銷量破百萬張,“郭富城頭”出現在華語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其中任意一條,都是絕對的“現象級”。
這是史詩級的傳奇。
筆者想講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大族,在當地名望和財勢都無雙,絕大多數子弟,都緊盯著宗族資源,嗷嗷待哺,不肯外出打拼,并不時窩里斗。
后來,一個排行很靠后的小子,出門闖蕩。
兩三年過后,他帶著如山的財富和名動天下的聲望回來了。
該獲得什么樣的地位?
這個故事當然照進了現實。
所以當郭富城回到香港樂壇,就被“封王”以待。
以此反推,諸如“郭富城是四大天王最后一個才紅”、“他取代了李克勤的位置”和“郭富城是最弱的天王”等等言論,當真是何其可笑。
這可是“真王”。
至于“撬動”譚張的地位。
以新人履歷和“純唱”的實力來說,當年的郭富城似乎尚不夠看,但若以其“唱跳”實力和在華語樂壇打下的“江山”來講,又絕沒有人敢忽視他。
平分秋色估計很難。
但將譚張的統治撕開一個“口子”,或在情理之中。
四大天王呢?
錯過這個村,還哪來這個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