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月31日午夜,大韓航空007號航班從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起飛。飛機于當地時間00:30騰空,計劃飛往安克雷奇加油后再前往首爾。
機上搭載269人,乘客來自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飛行初期順利,飛機穿越北美上空,于當地時間清晨5:30降落安克雷奇。機組完成加油和例行檢查,千炳寅核對航線,確認導航系統已設定為R-20航線,這是一條標準的北太平洋航路,避開蘇聯領空。
晚上10:00,飛機從安克雷奇再次起飛。起飛后,機組按慣例與安克雷奇空管中心保持聯系。由于導航慣性系統(INS)設置失誤,飛機未沿R-20航線飛行,而是逐漸偏北。
起飛27分鐘后,偏離航線約11公里,安克雷奇空管未察覺異常,也未發出警告。
9月1日凌晨1:00,飛機飛入蘇聯堪察加半島上空,進入蘇聯領空。蘇聯雷達站偵測到一個不明目標,值班軍官立即上報。堪察加地區的防空系統高度戒備,冷戰背景下,任何入侵飛機都被視為潛在的美國偵察機。
兩架蘇-15戰斗機從基地起飛,試圖攔截目標。由于夜間能見度低,雷達信號時斷時續,攔截未果。007號航班繼續飛行,逐漸靠近薩哈林島。
3:23,孫東輝向東京空管請求爬升至35,000英尺,獲得批準。飛機開始爬升,奧西波維奇誤以為這是規避動作,進一步確認目標為敵機。3:25,蘇聯指揮部下達擊落命令。
奧西波維奇發射兩枚R-98空空導彈,一枚擊中飛機的尾部和右翼。爆炸導致機身失壓,迅速解體,殘骸墜入日本海莫涅龍島附近。3:30,雷達上的信號消失。
下午1:00,美國總統里根發表講話,確認飛機被蘇聯擊落,269人全部遇難。消息傳開,首爾街頭爆發抗議,家屬們淚流滿面,手持遇難者的照片,聚集在機場外。
國際社會迅速反應。美國指責蘇聯“野蠻行徑”,聯合國召開緊急會議。蘇聯堅稱飛機是間諜機,拒絕承認錯誤。搜救行動在日本海展開,日本和韓國船只打撈殘骸,僅找到少量碎片,如座椅和行李箱。黑匣子未被完整回收,調查受阻。事件引發全球關注,成為冷戰緊張局勢的催化劑。
007號航班的墜毀引發了全球范圍的憤怒與哀悼。9月2日,國際民航組織啟動調查,分析飛行路徑和通信記錄。日本海的搜救持續數周,潛水員在50米深的海底發現散落的機身碎片。首爾街頭,市民自發悼念遇難者。抗議活動此起彼伏,示威者焚燒蘇聯國旗,要求追究責任。
9月5日,蘇聯發表聲明,承認擊落飛機,但堅稱其為“入侵的間諜機”。美國則公布雷達數據,證明飛機為民航客機。
9月9日,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提出譴責蘇聯的決議案,被蘇聯否決。冷戰的對立情緒在國際舞臺上愈發激烈。韓國政府宣布為遇難者設立紀念碑,承諾向家屬提供經濟援助。家屬們成立“007號航班受害者協會”,持續向蘇聯施壓,要求真相與賠償。
ICAO發布初步報告,確認導航系統設置錯誤是偏航主因。調查顯示,千炳寅在安克雷奇起飛前未正確校準慣性導航系統,導致飛機偏離R-20航線600余公里。報告批評蘇聯未遵循國際慣例,未嘗試無線電聯絡便開火。蘇聯拒絕接受報告,指責其“偏袒西方”。
1984年,國際民航組織修訂導航規程,要求更嚴格的系統檢查。北太平洋航線增加了雷達覆蓋,防止類似偏差。美國與蘇聯簽署協議,共享領空邊界信息,避免誤判。這些變化為民航安全增添了保障,但無法彌補269個家庭的損失。
1992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解密部分檔案,移交韓國。文件顯示,蘇聯指揮官在擊落前曾懷疑目標為民航機,但未阻止行動。1993年,ICAO發布最終報告,確認了這些細節。
俄羅斯向家屬支付了部分賠償,但未正式道歉。事件的影響延續至今,成為航空史上的傷痕。
參考資料
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 - 求聞百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