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為何棄夫?法律檔案里的女性犯罪與困境——《棄夫潛逃:戰時北平底層婦女的生活與犯罪(1937-1949)》新書分享會
時間:7月12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朝陽區東三環北路27號嘉銘中心A座B1中信書店
嘉賓:馬釗(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東亞系中國近代歷史與文化副教授)、趙宏(北京大學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研究員)
歷史上,女人能夠自主選擇命運的機會少之又少。受傳統倫理道德的要求,“棄夫”的妻子無論出于何種原因,都難免遭受官府或法律的制裁。但她們為何棄夫?其生存境況與內心世界又如何?對于這類問題,似乎鮮有關注。《棄夫潛逃》一書將目光聚焦于法律案卷記錄的那些“妨害婚姻家庭”的女性,讓我們看見了1937-1949年重重危機的北平中,一個弱者的世界。7月12日,《棄夫潛逃》作者、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東亞系中國近代歷史與文化副教授馬釗與北京大學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宏將做客中信書店·三里屯店,一起探討法律檔案里的女性犯罪與困境。
北京|如何寫出自己的第一本書
時間:7月12日(周六)14:00
地點:朝陽區光華路5號世紀財富中心東座2層建投書局
主講人:徐鐵猊(作家)
本次講座,主講人徐鐵猊將圍繞《名人與圖書館》一書展開分享。這是一本有關圖書館方面的普及讀物,著重講述了名人與圖書館的故事,有做過圖書館管理員的名人,有創辦圖書館的名人,更多的是與圖書館有不解情緣的社會各界名人。
北京|人人都可成作家,生活中有大文學
時間:7月12日(周六)14:00-15:30
地點:朝陽區東三環南路88號首都圖書館(華威橋館)A座報告廳
主講人:喬葉(作家)
其實文學,并非高懸于天際的星辰,它就蘊藏在你我生活的日常之中。當我們學會發現、學會掌握方法,人人都可能成為故事的書寫者,成為文學家。因為生活本身,就是最豐沛的文學礦藏!7月12日,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2025年“閱讀北京”推廣大使喬葉將走進首都圖書館,為您帶來精彩講座,邀您一起從煙火日常中,發現并書寫生活的“大文學”。
北京|寫作的出發與回歸——孟小書《獵物》小說三人談
時間:7月12日(周六)14:30-16:00
地點:東城區和平里西街51號雍和宮壹中心B8座一層雍和書庭
嘉賓:阿乙(作家)、劉紹禹(影評人、播客主播)、孟小書(作家)
7月12日,《獵物》作者孟小書將攜手作家阿乙、影評人及播客“鏡面反射”主播劉紹禹,聊聊寫作這件事。
北京|是哲學,更是人學:齊澤克的高談闊論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絕對反沖》新書分享會
時間:7月12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海淀區復興路69號五棵松萬達廣場二層方所
主講人:季廣茂(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為什么要讀齊澤克?如何讀齊澤克?讀齊澤克我們能讀到什么?我們又能從他那里獲得怎樣的人生啟示,進而審視和調整我們自己的日常生活?7月12日下午,我們邀請《絕對反沖》譯者季廣茂老師做客方所北京店,帶大家一同走進齊澤克的哲學世界。
北京|靈性的指引
時間:7月12日(周六)15:00-8月10日
地點: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中一街空間站
嘉賓:薛茗(人類學家、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類學部研究員)、扎西尖措(藝術家)等
《靈性的指引》首次以佛教造像藝術家的自我表述作為敘事的主體,并置呈現藝術家的“畫”與“話”,打破大部分觀眾的刻板印象——即為佛造像的藝人是“無名的造神者”或是“重復相同活計的工匠”。展覽不依賴專家的評論,突出佛教造像藝術家——尤其是此前被嚴重忽視的藏族女性唐卡畫師——在現代藝術市場中的能動性,在“人性”與“神性”的交織中,探索藝術家如何為佛教造像藝術不斷注入新的生命力。雖然“信仰”一詞對于生活在喧囂都市的人們來說似乎越來越遙遠,但對于“靈性”的追求與“儀式”帶來的慰藉卻始終貫穿我們的生活。展覽通過構建“傳統”藝人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邀請觀眾踏上一場尋求智慧與靈性的旅程。展覽以人類學的視角切入,基于長期的田野考察,通過藝術作品、藝術家的“第一人稱敘事”及多媒體材料,為觀看帶來審美、宗教和藝術史意義以外,更深層的人文關懷。
北京|從經典到當下:女性書寫的無限可能——“女性短經典”系列首發分享
時間:7月12日(周六)15:00-17:30
地點:朝陽區朝陽北路101號朝陽大悅城9層度刻LAB空間中信書店
嘉賓:張抗抗(作家)、徐小斌(作家、編劇)、畢淑敏(作家、心理學家)、何向陽(詩人、作家、學者)
7月12日,“從經典到當下:女性書寫的無限可能——‘女性短經典’系列首發分享”將于中信書店·朝陽大悅城店舉辦。“女性短經典”主編、詩人、作家何向陽,與著名作家張抗抗、徐小斌、畢淑敏及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副社長孫茜一起,從經典與當下切入,探討女性書寫的無限可能。
北京|偉大值得歌頌,平凡更值得被看見——顧拜妮《乳酸菌女孩》新書發布會
時間:7月12日(周六)15:00-17:00
地點:豐臺區右外西路2號中國國際出版交流中心·朝花夕拾文創咖啡供銷社
嘉賓:顧拜妮(作家)、金子(媒體人)、楊慶祥(詩人、批評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在青年作家顧拜妮的小說集《乳酸菌女孩》中,從小鎮走出的女孩們帶著各自的夢想、傷痕,離開原生家庭,涌入到大城市。這些微小而有益的乳酸菌女孩,組成了城市中的女性大多數。30歲的顧拜妮說:關心這些女孩的處境,實際上就是在關心我自己。7月12日,顧拜妮與對談嘉賓金子、楊慶祥,將攜這本女性力量感小說集,和“乳酸菌女孩”們共同聊一聊,平凡女孩的出路在哪里。
北京|曾國藩與晚清大變局——《夾縫中的總督》對談分享會
時間:7月12日(周六)19:00-21:00
地點:海淀區成府路28號PAGEONE書店2F
嘉賓:鞠海(歷史作家)、諶旭彬(作家、歷史編輯)
在晚清的政壇上,曾國藩身處權力漩渦,一面掌握重兵,一面深陷生死危局。他從丁憂歸隱到兩江總督,再至直隸總督,看似節節高升,實則步步維艱。如何在內外交困、猜忌環伺、局勢崩裂的時代中堅守本心、不致傾覆?本次對談活動以曾國藩為引,聚焦他與晚清政局,以詳實史料與深刻剖析,帶領讀者重返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解讀曾國藩五大生死局背后的權謀、人心與信念。借由他的抉擇與掙扎,重新思考身處巨變時代中的“變”與“不變”,對個體而言有哪些可能性。
北京|綠皮火車,故事不停,音樂不停——《綠皮火車:一直在路上》新書分享會
時間:7月12日(周六)19:00-21:00
地點:海淀區復興路69號五棵松萬達廣場二層方所
嘉賓:周云蓬(民謠歌手、作家)、桑格格(詩人、作家)
游唱詩人、民謠歌手周云蓬的隨筆集《綠皮火車:一直在路上》新版重磅回歸,重現一代人的精神漫游史。7月12日晚,我們邀請周云蓬和他的朋友桑格格,與讀者面對面分享人生曠野自我放逐和自我療愈的灑脫自由,以及一路漫游人到中年后,他們對人生況味的咂摸和人生態度的曠達。
北京|解碼青春、回憶和未完成的告別——年代小說《漫長的春天》新書分享會
時間:7月12日(周六)19:00-20:30
地點:朝陽區建國路87號SKP購物中心四樓SKP RENDEZ-VOUS
嘉賓:孔令燕(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朱學東( 《南風窗》雜志原總編輯、《中國周刊》雜志原總編輯)、劉艷(《文學評論》編審、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文學院教授)、胡軍(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編審)、夏甲乙(國政通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作家)
《漫長的春天》是一部以青春與成長為內核的長篇小說,通過主人公夏天的成長軌跡,串聯起一代人共同的記憶。7月12日晚,我們有幸邀請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孔令燕,原《南風窗》《中國周刊》總編輯朱學東,《文學評論》編審、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劉艷,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胡軍,以及小說《漫長的春天》的作者夏甲乙做客SKP,與你共度這個充滿溫度的夜晚。
北京|誰在講故事?——《77街的神龕》新書分享+紀錄片展映
時間:7月13日(周日)14:00-15:30
地點:朝陽區東三環北路27號嘉銘中心A座B1中信書店
嘉賓:薛茗(人類學家、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類學部研究員)、倫措(熱貢唐卡女畫師)
《博物館奇妙夜》的原型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是世界各地游客到紐約打卡的熱門景點。這里不僅有恐龍化石、動物標本、太空探秘,還有美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人類學收藏。在這里,你或許會驚訝于那張被精心繪制、充滿靈性的紅唐《冥想觀音》,它出自青海藏族女畫師倫措之手,一筆一劃間都流露出獨屬于女性畫師對宗教藝術的虔誠。博物館的展廳不僅是擺放器物的空間,還是“文化碰撞的場域”,不同的人走進展廳,由展品或展覽敘事引發討論,有時是沉默,有時是激烈的爭論,這都是博物館存在的關鍵意義之一。但也有人提出誰還需要博物館,什么是人類學博物館?7月13日下午,中信書店邀請《77街的神龕》作者薛茗、熱貢唐卡女畫師倫措做客中信書店·三里屯店,為我們“打開”這間博物館鮮為人知的一面。
北京|所有人的日記——阮夕清《燕子呢喃,白鶴鳴叫》新書分享會
時間:7月13日(周日)15:00-17:00
地點:海淀區復興路69號五棵松萬達廣場二層方所
嘉賓:阮夕清(作家)、周宏翔(作家、編劇)
停筆十一年后,阮夕清拾筆再寫。今年,他四十九歲,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燕子呢喃,白鶴鳴叫》。7月13日下午,在方所北京店,阮夕清和他的朋友周宏翔、劉海蒂,跟大家一起來聊聊我們每一個人的日記,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及其意義。
北京|民間十二問,執念有聲——張曉琴《執念》首發
時間:7月13日(周日)15:30
地點:海淀區中關村大街59號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活動中心101先鋒報告廳
嘉賓:劉震云(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作家)、水均益(記者、主持人)、張曉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黃沙漫漫,黃河湯湯。《執念》記錄西北大地上非遺傳承的人和事,講述普通人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真心。7月13日,《執念》作者張曉琴將與作家劉震云、主持人水均益一起,帶大家走進非遺傳承人熱氣騰騰的生活。
北京|城市化中的鄉愁之歌
時間:7月13日(周日)16:30-18:00
地點:朝陽區東壩鎮半截塔路53號郎園Station(北京紡織倉庫南門)D3-1座單向空間
嘉賓:梁鴻(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淡豹(作家)、張楊(美國美利堅大學國際服務學院副教授)、嚴飛(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梁君健(紀錄片導演、制片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風起前的蒲公英》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清影工作室歷時六年創作,是一段關于教育、成長與告別的影像旅程。7月13日,作家梁鴻、寫作者淡豹、旅美社會學者&美利堅大學國際服務學院副教授張楊、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以及《風起前的蒲公英》的導演梁君健、《三聯生活周刊》主筆王海燕將做客單向空間·郎園Station店,一起走近紀錄電影《風起前的蒲公英》,捕捉那些被城市化颶風吹得七零八碎的、堅韌動人的故事。
上海|活成“孤島”的我們——《人性的深淵:吳謝宇案》新書分享會
時間:7月12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浦東新區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B1樂享廳(紅廳)
嘉賓:朱偉(媒體人)、路內(作家)、吳琪(《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鄭戈(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毛尖(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影評人、作家)
《人性的深淵:吳謝宇案》一書是最近由生活書店推出的深度紀實類作品。在2016 年、2019 年、2022 年、2023 年這幾個與吳謝宇案相關的不同時間節點,《三聯生活周刊》的記者始終保持著對此案的追蹤、采訪和調查。7月12日,我們邀請這本書的作者吳琪,《三聯生活周刊》的老主編、作家朱偉,與嘉賓老師毛尖、路內、鄭戈一起,從這本書出發,聊聊案件背后的復雜動因與可能的癥結,從各自不同的視角探討:為什么這樣的悲劇會發生?在法律的判決之外,我們的社會該怎樣理解這樣一樁案件?吳謝宇案如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最隱秘的傷口。信息越來越發達、溝通、交流越來越便利的當下,為什么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卻變得越來越困難?今天,我們仿佛比任何時候都要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卻又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孤獨。
上海|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首《龍鳳歌》:新書分享會
時間:7月12日(周六)14:00-16:00
地點: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
嘉賓:黃德海(評論家、《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張定浩(詩人、評論家)、胡學文(作家)
《龍鳳歌》是著名作家胡學文繼《有生》之后又一部滿懷誠意的重磅長篇,鳳凰文學獎三年以來首部首獎作品。從《有生》中國式“百年孤獨”的歷史書寫,到《龍鳳歌》充滿夢幻與浪漫的平民現實主義,胡學文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生命力,為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譜系涂上了瑰麗色彩。7月12日下午,胡學文將與評論家、 《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黃德海,詩人、評論家張定浩,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李黎展開對談,談一談每個人生命中的那首《龍鳳歌》。
上海|眾生事,幾多慨:《史記》七十列傳的選擇與序次
時間:7月12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浦東新區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閱讀推廣區
主講人:陳正宏(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眾生》是“陳正宏講《史記》系列”第三部,專講《史記》列傳部分,對歷史大舞臺上出現的各色人等進行充滿歷史智慧的觀照與剖析。《史記》的列傳,為什么是七十篇?七十列傳各篇的排序,有沒有邏輯?司馬遷的意識里,哪幾類人,才有資格成為列傳傳主?太史公寫列傳,為何有那么多的感慨?本周六,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陳正宏教授將為您講解《史記》列傳一體背后的文獻支撐,分析司馬遷如何刻畫歷史洪流中眾生與人性。
上海|紙間舞臺:解碼帕維奇的文學迷宮
時間:7月12日(周六)14:00-16:0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淮海路館3樓外文科技期刊閱覽室
嘉賓:本來老六(影評人)、馮潔音(翻譯家、書評人)
《紙劇院》是塞爾維亞作家米洛拉德·帕維奇的一部獨特作品,它是一部小說-故事集,包含了38個故事,每個故事前都附虛構作者的生平信息。這些虛構的作者都是帕維奇自己創造的,而所有的故事也都是他本人所寫。《紙劇院》是一場關于文學、歷史與想象的紙上狂歡。7月12日下午,讀道新書分享會特邀書評人本來老六與翻譯家馮潔音圍繞帕維奇構建的虛實交織世界,解析書中38位虛構作家如何以紙為幕,在歷史褶皺處上演文學游戲;探討敘事迷宮中的文化密碼與跨時空對話,揭示“紙劇院”如何成為連接現實與虛構的隱秘通道。
上海|偉大的文學家:歐陽修
時間:7月12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楊浦區偉德路51號悅悅書店
主講人:崔銘(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傳記作家)
歐陽修出身孤寒,他自畫荻識字起,便與文學結緣,又以杰出的才華而步入仕途,一生歷經風霜,最后成為北宋文壇領袖和朝廷重臣,至今為人敬仰。在文學上,他積極獎掖、提攜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人,在后起之秀的崛起、成長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政壇上,他立朝蹇諤,不以個人得失而放棄原則和理想,這讓他收獲了贊譽,也遭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誹謗。《偉大的文學家》系列講座,帶領讀者每期認識一位文學家。7月12日,《歐陽修傳》作者之一、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崔銘將帶我們走進歐陽修的文學世界。
上海|《周髀算經》初揭秘
時間:7月12日(周六)14:00-16:00
地點:黃浦區福州路401號上海古籍書店4F博雅苑
主講人: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
《周髀算經》不是數學書,而是神秘作者所寫的神秘天文書。作者建構了一個希臘風格的宇宙幾何模型,這在中國古代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勇敢嘗試。今天應該如何評價這一嘗試?7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江曉原將做客上海古籍書店,用輕松而有趣味的語言介紹《周髀算經》的內容和價值,為讀者打開新的認識視野。
上海|上海自然故事
時間:7月12日(周六)14:00
地點:浦東新區銀城中路501號上海中心大廈52樓朵云書院
主講人:何鑫(上海自然博物館研究員、科普作家)
提到上海,你只想到摩天大樓?這座“魔都”其實藏著一個超乎想象的自然王國!你知道嗎?上海所記錄的鳥類種類超過中國總鳥種的三分之一。7月12日,上海自然博物館研究員、科普作家何鑫將來到朵云書院·旗艦店,通過100多張珍貴照片,揭秘“魔都”的野性一面,發現城市與自然共生的奇妙可能!
上海|林白詩歌朗讀交流會
時間:7月12日(周六)14:30
地點:黃浦區威海路48號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5F多媒體教室
主講人:林白(詩人、作家)
詩歌來到美術館本期邀請到詩人、小說家林白。林白的詩歌風格獨具個人氣質,她善于以冷靜簡練的語言記錄身體與心靈的微妙變化,在平靜敘述中蘊含濃烈情感。她的詩往往帶有意識流色彩,融合記憶、女性生命經驗與哲思,構建出一個兼具現實觸感與內在感官的詩意世界。
上海|《水經注》與酈學新研
時間:7月13日(周日)13:00-14:30
地點:黃浦區福州路401號上海古籍書店4樓博雅苑
主講人:李曉杰(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北魏酈道元撰寫的《水經注》是我國古代最為著名的一部綜合性地理著作,被譽為“不可無一、不容有二”的佳構,而同時期的西方尚未有可以與之相比的同類偉大著述出現。日本著名地理學家米倉二郎視酈道元為“中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地理學家”。金代以來,許多著名學人投身《水經注》研究,并在明代逐漸形成了一項專門的學問——“酈學”。進入新時代,結合多學科的研究方法,輔以現代技術手段,《水經注》研究又有了怎樣的突破性進展?
上海|凝望生命經驗中的碎片——《心的表達》新書分享會
時間:7月13日(周日)13:00-15:00
地點:長寧區延安西路1262號上生新所7號樓蔦屋書店
嘉賓:李沁云(心理咨詢師)、陳佳勇(作家)
從學徒期的被治療體驗、新手心理咨詢師經歷,再到作為心理咨詢師、精神分析候選人的感悟,《心的表達》記錄了李沁云從2017年至今在不同階段的思考。在她看來,仍有很多生命經驗中的碎片,在等待著自己的凝望。在我們有足夠的勇氣長久凝視自身內部深淵的那一天,或許便可以堅定地跨過去了。7月13日,我們邀請李沁云與作家陳佳勇,一起聊聊共同求學經歷、寫作實踐與各自的生命體驗,分享文學與心理學如何在各自的人生路徑中相互映照。
上海|尋找失落水下的時空膠囊——長江口二號沉船考古手記
時間:7月13日(周日)14:00-16:00
地點:浦東新區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閱讀推廣區
主講人:翟楊(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館員)
發現于2015年的“長江口二號”古船,為中國水下考古發現的體量最大、保存最為完整、船載文物數量巨大的木質沉船。本次活動邀請到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館員、全國文物系統先進工作者翟揚,基于“長江口二號”古船的考古以及《古船孤光》這本書的內容,向讀者呈現:長江口二號是如何被發現的?上海首創了怎樣的沉船整體打撈遷移技術?長江口二號沉船考古親歷者為大家解讀沉船考古,講述世界貿易航運中心發軔初期的上海水下考古“故事”。
上海|偉大的詩人:艾米莉·迪金森
時間:7月13日(周日)14:00-16:00
地點:楊浦區偉德路51號悅悅書店
主講人:包慧怡(復旦大學英文系教授、作家、詩人)
艾米莉·迪金森(1830-1886)是美國著名詩人,她一生大部分時間都隱居在故鄉馬薩諸塞州阿默斯特鎮的家中,很少外出,專注于寫詩,一生創作了近1800首詩,但生前只匿名發表了極少數。她的詩非常獨特:短小精悍,充滿新奇有力的意象;形式上她打破常規,愛用破折號、不押完整韻腳,語言簡潔卻蘊含巨大能量;主題常圍繞死亡、永恒、自然、孤獨和內心世界,思想深刻又充滿情感。迪金森如今被認為是美國最偉大、最具開創性的詩人之一,地位與惠特曼相當。《偉大的詩人》系列講座,帶領讀者每期認識一位詩人。7月13日,包慧怡老師將帶領大家走進艾米莉·迪金森的世界。
上海|《我的祖父潘德明——徒步環游世界的第一人》新書發布會
時間:7月13日(周日)15:00
地點:徐匯區漕溪北路158號徐家匯書院三樓報告廳
嘉賓:潘溯(油畫家)、周力(上海廣播電視臺五星體育首席編輯、作家)、吳志剛(上海文化出版社審讀室主任、編審)
20世紀30年代,國家深陷積貧積弱的困境,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偏見如陰霾籠罩。1930年,潘德明受《申報》上“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宣言感召,放棄餐館事業加入團隊,開啟徒步環游世界之旅。7年漫長征途,他穿越荒漠、翻越高山,以頑強意志克服語言不通、物資匱乏等重重困難,足跡遍布亞、非、歐、美40多國,用堅實的腳印擊碎“東亞病夫”的污名。7月13日,《我的祖父潘德明——徒步環游世界的第一人》新書發布會將邀請潘德明嫡孫潘溯、上海廣播電視臺五星體育首席編輯周力和本書責任編輯吳志剛共同做客徐家匯書院,以對談的形式,一同走進這位傳奇人物——潘德明的奇妙旅程。
上海|明代小知識分子的追尋與迷茫——《歧路彷徨》新書分享會
時間:7月13日(周日)15:30-17:30
地點:黃浦區福州路401號上海古籍書店4樓博雅苑
主講人:張藝曦(臺灣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明代的江西,有這樣一群知識分子,他們既非思想史上的“大儒”,也非政治史中的權臣。許多名字因不夠響亮而被歷史舍棄,但這些人在地方丈量田土、組織社集、傳播思想,實為歷史洪流的中堅力量。這一群體在陽明心學、文學復古、科舉制藝三股風潮中搖擺。他們的選擇,折射出明代知識分子的普遍困境——如何在理想與現實、思想與生計間取得平衡。臺灣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張藝曦先生多年鉤沉史料,從方志、族譜、筆記中打撈零散記錄,拼湊出一個個“微不足道”的生命軌跡。7月13日下午,張藝曦教授將做客“401號下午茶”,和《上海書評》執行主編鄭詩亮一起,聊聊那些被遺忘的“二三流人物”,觸碰他們在構建時代底色之時劇烈跳動的脈搏。
上海|食不我待——《誰來決定吃什么》新書分享會
時間:7月13日(周日)19:00-21:00
地點:長寧區延安西路1262號上生新所7號樓蔦屋書店
嘉賓:陳宇慧(美食作家)、婉瑩(播客制作人)、雨前羽街(職業飯搭子)
美食作家陳宇慧時隔五年,推出全新隨筆集《誰來決定吃什么》。7月13日,我們特邀陳宇慧、播客制作人婉瑩以及“職業飯搭子”雨前,一起聊聊“食不我待”的時令新鮮。
南京|共鳴:重新理解教育的發生——《共鳴教育學》分享會
時間:7月13日(周日)15:00
地點: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嘉賓:王世岳(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鄭作彧(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藍江(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李愛云(南京外國語學校英語教師)
哈特穆特·羅薩(Hartmut Rosa)是德國著名社會學家,也是著名的法蘭克福學派第四代的領軍人物。他延續著法蘭克福學派的 “社會批判”傳統,以他獨有的“加速理論”將現代社會診斷為“不增長就無法保持穩定”社會。面對加速社會所帶來的疏離與異化,羅薩以其獨特的“共鳴”(Resonanz)理論,為我們描繪了一條可能的救贖路徑:唯有建立與世界和他人之間富有回應、觸動心靈的“共鳴”關系,我們才能尋回存在的根基與生命的意義。7月13日,我們邀請《共鳴教育學》譯者、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世岳,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鄭作彧,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藍江,南京外國語學校英語教師李愛云來到先鋒書店五臺山總店,以“共鳴”之道重新理解教育的發生時刻。
杭州|什么時候情緒也被標上了價值?——《心的表達》新書分享會
時間:7月13日(周日)19:00-21:00
地點:拱墅區麗水路58號樂堤港B區單向空間1F
嘉賓:李沁云(心理咨詢師)、成慶(上海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劉飛(播客主播)
“情緒價值”,成為日常生活的高頻詞匯。但情緒,真的能被如此明碼標價、按需索取嗎?當“價值”二字被高頻附加于“情緒”之上,我們是否在無形中簡化、物化,甚至異化了人心最本真的聯結與流動?李沁云在新書《心的表達》有過洞察,結合自身作為心理咨詢師和精神分析候選人的體驗,她揭示了心理治療中情緒的“真實價值”——它絕非廉價速效的“情緒藥丸”,而是包含掙扎、質疑、移情、邊界與漫長耐心的深刻互動過程。這種價值,是兩顆心共同承受風暴、直面深淵才生發的理解與蛻變力量。7月13日晚,心理咨詢師李沁云、轉向佛學研究的歷史學者成慶和 “半拿鐵”“三五環”主播劉飛將來到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與主持人殺手共同聊聊“情緒價值”如何被日常話語重塑、工具化,治療室內無法回避的情緒真相等。
長沙|《成為一把柳葉刀》新書分享會
時間:7月13日(周日)15:00-17:00
地點:開福區建湘北路270號止間書店
嘉賓:周一(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眼科中心主治醫師、助理研究員)、黎暾亮(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麻醉科醫生)
冰冷的手術器械,映照的是最滾燙的生命故事。《成為一把柳葉刀》以手術刀般精準的文字,剖開醫者生涯的真實肌理。它不只是一本醫生手記,更是一場關于生命尊嚴、人性光輝與醫學邊界的深度凝視。在無影燈下,理性與情感交織,絕望與希望并存,每一頁都承載著對生命最本真的敬畏與擔當。止間書店誠邀書友們、初入職場的醫生們、醫學院校在讀學生,在7月13日下午, 與嘉賓周一博士、黎暾亮博士,走進這把“柳葉刀”的內心世界,共話書里書外的醫路仁心。
西安|致所有未被碾碎的少年靈魂——姜乙談《在輪下》
時間:7月12日(周六)15:00-17:00
地點:蓮湖區星火路22號老城根G-park商業街區1F方所·設計力實驗室
嘉賓:姜乙(譯者)、潘博(寫作者、譯者)
今年7月,姜乙翻譯的《在輪下》出版。在姜乙的翻譯下,我們得以看到,在黑塞細膩的字句背后,是他對世間萬物樸素的熱愛,也是他追求內心真實的無上自由。7月12日下午,我們邀請到姜乙以及寫作者、法語譯者潘博,和讀者朋友們一起聊聊黑塞,聊聊此刻為什么需要重讀《在輪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