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曾有齊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間。
若問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處!
繼此前談了陳衡恪(師曾)的業師圈后,這期開始說說陳衡恪的朋友圈。石安挑選陳師曾的幾位大名鼎鼎的朋友以供諸君閱賞,進而對陳氏交往圈子有更多了解。
圖:書畫印皆精的陳衡恪
今天先聊陳氏朋友之一的齊白石。
齊白石
近代藝術大師齊白石是陳師曾人生中的一位重要朋友,兩人的交往成就了近代藝壇的一段佳話。
圖:齊白石刻印照
1916年(民國五年),53歲的齊白石受朋友樊增祥之邀北上京華,想在北京闖出一番天地。但到了京城,才體會到時風冷暖,世事艱難,要憑手中畫筆刻刀揚名甚至謀生都非易事,以至他在落魄時不禁感慨“流落京華無人識”。
第二年(1917),北京琉璃廠的一家南紙店,當時的齊白石在此掛單賣畫刻印,希圖通過賣畫刻印以度時難。一天,店里來了一位優雅俊朗的中年男人,在店中,他被齊白石的畫和印所吸引,慧眼識珠,以為作者是未琢之玉,或有大才,這位中年男子便是當時名滿京城的大藝術家陳師曾。
圖:北京琉璃廠是著名的書畫印集散地
陳氏時為齊白石的作品所打動,于是向店主詢問了齊氏的住處,并前往拜訪,兩人見面,相談甚歡,結為師友。陳師曾建議齊氏在繪畫上一改此前八大冷逸畫風,而變為紅花墨葉的大寫意,治印方面,指出其“印工而畫拙”,“縱橫有余,古樸不足”,建議他一改此前以趙之謙工整嚴謹的那部分印風為主的刻法,由此遂有齊氏衰年變法,并成為名滿世界的藝術大家的后話。
圖:齊白石典型印風
陳師曾初識齊白石時,對其畫印有過建設性的評點,如有詩云:“曩于刻印知齊君,今復見畫如篆文。束紙叢蠶寫行腳,腳底山川生亂云。齊君印工而畫拙,皆有妙處難區分。但恐世人不識畫,能似不能非所聞。正如論書喜姿媚,無怪退之譏右軍。畫吾自畫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可見對于藝術家而言,若得如何坦誠相待,用心提攜的良師益友是何等幸運和幸福!
圖:齊白石刻”知己有恩“朱文印
齊白石也對陳師曾所給的建議和幫助也感激于心,他曾在《題陳師曾畫》中有言“君我兩個人,結交重相畏。胸中俱能事,不以皮毛貴。牛鬼與蛇神,常從胸底會。君無我不進,我無君則退。我言君自知,九原毋相昧。”
圖:齊白石大寫意國畫作品
就這個表述而言,齊白石談及兩人之間的關系稱“君無我不進,我無君則退”,結合兩人交往經歷及所處藝術風格時期,石安以為此語其實只講準確了一半,并不能真實反映兩人在藝術上的幫扶關系。
圖:石安所刻齊白石肖像印
在我看來,兩者藝事浸潤主要是齊白石受惠于陳衡恪,無論繪畫還是刻印,其能夠痛下決心衰年變法并終成大家和陳氏建言密不可分,甚至可視為伯樂之見。在刻印方面,陳師曾結合齊氏性格氣質,建議齊白石跳出此前臨習趙之謙主流的遒勁秀美的典型文人印風的藩籬,以及囿于對《飛鴻堂印譜》、《小石山房印譜》等明清時風印譜的模仿,而應向上溯源汲取秦漢古印尤其漢鑿印和磚印等的營養,以得簡拙之美和磅礴之氣,是為前瞻性建議和精準斷見。
圖:齊白石刻”寂寞之道“白文印
至于陳師曾有多大程度受到齊白石的啟發和影響,則少有佐證:一來兩人1917年相識時雙方成就和地位迥異,當時陳師曾時任教育部任編審員,已是全國聞名的藝術大家,在藝壇已有大的影響力,而齊白石那時在琉璃廠南紙店掛單時尚是“流落京華無人識”,無論畫風還是印風都不為人所喜,且水平還介于畫匠與畫家之間,總體來說繪畫治印均處于模仿且未脫時俗之氣之時,兩人的社會地位和藝術成就相差甚遠。二來兩人相識時陳師曾已42歲,距其終年已不到5年,加之后面那幾年陳氏主要精力在高校教授繪畫、發表大量重量級美術論述及辦刊辦會辦展等繁雜事務上,無論客觀還是主觀上,齊氏都難言在藝術方面對陳師曾有何重大影響。
所以客觀而言,齊所說的“我無君則退”不假,“君無我不進”則大抵是孤傲自愛的齊翁的自解之言。
圖:陳師曾所刻“夕紅樓”白文印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齊白石除了在治印理念上受到陳師曾的影響外,在印風形成方面亦或可能從陳氏的印作上獲得些許啟發(比如陳師曾所刻“夕紅樓”白文印,以鈍刀硬入的單刀沖刻而成,其形隱隱有趙之謙“丁文蔚”的影子(這類印在陳師曾的印譜中亦有更多作品,雖然不是其主流,但顯然陳在單刀沖刻方面有著不少的經驗心得,至于是否專門為此給過齊翁建議,或者這類印是否和趙氏“丁文蔚”印一樣,對齊氏后來印風追求有所影響?有待方家考證。
圖:趙之謙刻“丁文蔚”印及邊款
后人更普遍的說法是齊白石是從趙之謙“丁文蔚”印中找到契合自己性格的風格,由此開戶以單刀直沖為鮮明特點,以氣勢取勝的齊派印風,并終成印壇一代大家的。
無論如何,陳齊兩人之間坦誠無私、互敬共勉的藝術交往,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和范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